运河•今日
         

北京工商联携手智库参政议政 民企参与运河建设提案上两会

发布时间: 2020-01-13 19:59:0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网北京1月13日讯(记者宋柏霖)充分发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传承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带,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北京市工商联一份《关于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案》的团体提案受到关注。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报换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份提案的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研,中国网议库平台等北京市工商联的智库基地也贡献了智慧。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报换中国网记者张正朋摄

智库基地发挥“外脑”优势形成制度创新

据悉,2018年6月,在北京市委统战部指导下,北京市工商联建立特邀顾问制度,成立专委会和参政议政智库基地,目前,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智库基地共有20家,有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经济学教研部等学术机构,有中国网议库平台等媒体智库,也有阿里研究院等企业智库单位。王报换认为,此举有利于建立完善党委政府与商会组织、民营企业沟通协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家主体作用和外脑智力优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这份提案,正是北京市工商联与参政议政智库单位“联合出品”的调研和参政成果。

王报换介绍,2019年8月,北京市工商联面向20家参政议政智库基地发布了征集两会提案选题的通知,首批参政议政智库基地之一——中国网议库平台积极响应,基于该平台多年来跟踪调研、报道大运河申遗工作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下文称《规划纲要》)的发布和落实情况,依托网络议政平台的优势,广泛征集专家学者和网友的意见,开展线上线下调研,得以形成该提案的初稿并提交北京市工商联。各方几经论证、增删修改,最终形成了本次大会上提交的团体提案。

王报换介绍,2018年参政议政智库基地建立以来,为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工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为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插上了高端思想、高端智慧的翅膀,拓展了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的渠道,形成了众多高质量的参政议政成果。

“我们要善用智库,让专业的人、专业的机构,说出专业的话、发出专业的声音。联络的范围有多广,思考的范围就有多广,工商联的服务范围因此拓展、服务水平因此提升、服务质量因此提高。”王报换介绍,参政议政智库基地目前已成为北京市工商联参政议政、建言资政的制度创新和重要经验,并将作为北京市工商联今后加强建设的重要方面。”

搭建大运河专门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那么,这份发挥“外脑”优势的提案,究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提案认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早于《规划纲要》,就出台了《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

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旗下机构数据显示,北京市注册企业中,名字包含“运河”字样的企业有5800余家,90%以上是民营企业,其中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关的企业达1300多家。民营企业已成为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但调研发现,目前大运河文化发展还不够成熟,市场的活跃度尚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相关政策不够完善。虽然各地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缺乏融资、市场、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细则,配套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上还略显不足,市场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缺乏资源整合的平台。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多,文化元素分布广,包括了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传统工艺、地方戏曲、风情习俗、餐饮文化、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民间故事等非物质遗产。但是没有一个权威的平台将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运河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大众缺乏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文化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特色城镇悠久的历史延续困难,失去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目前大运河文化发展多由政府出资,公益性的机构运营,经费来源十分有限。随着政府财政支出逐渐压缩,某些基层文化经费仅够维持人员工资和基本办公支出,急需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为此,该提案建议做好整体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要涉及4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社会资源。二是搭建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文化品牌。四是发挥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

提案特别建议搭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专门信息平台和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平台,为参与大运河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信息互通、跨界跨行业资源整合的服务和引导。通过大数据平台,系统梳理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项目库、产品库、非遗资源库、企业库、人才库等,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数据共享、交换与公开。

同时要充分调动在京中央媒体资源和北京市媒体资源,及时宣传、发布运河保护、传承信息,提高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为运河利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大力弘扬运河文化,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论坛、节庆、庙会等活动,打造大运河民营企业品牌,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建议设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资金,也可从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拨出专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聘用资深专家和设计开发团队,开发高品质的大运河文化产品和项目。发挥杠杆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传承的工作格局。

推荐阅读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运输船舶明显增多 一派繁忙景象 孟德龙摄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川流不息的船舶,助力沿线企业复工复产。孟德龙摄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已经恢复往日的繁忙。孟德龙摄3月7日,货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社会司召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专家咨询视频会 会上,课题承研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介绍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总体思路、大运河资源禀赋及文化价值挖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功能分区和文旅路线设置等方面的考虑。为贯彻落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3月17日,社会司会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省召开专家咨询视频会,研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思路和重大问题。社会司相关负责同志作会议小结,要求充分认识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入研究、拓展思路、多方咨询、抓紧编制,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精品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物保护、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 《规划纲要》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年~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文化引领空间布局“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其中,《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从这3个层次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 探密新沂窑湾古镇 窑湾古镇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苏北地区旅游新标杆”。改革开放后,窑湾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古镇的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普查和保护,确认古镇现存明清建筑群813间,建筑风格精巧,具有地方特色。窑湾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菜肴——窑湾船菜。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