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揭牌成立

发布时间: 2019-10-10 17:16:25 | 来源: 无锡市委宣传部 | 作者: 高美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千里运河携梦来,江南盛地续传奇。9月11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暨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揭牌成立。市委书记李小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揭牌。市长黄钦、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为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揭牌。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民阳出席成立大会。

根据省、市委有关要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依托江南大学,成立无锡分院暨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旨在统筹整合大运河无锡段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大运河无锡段的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力争成为大运河江苏段乃至全国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开放型的研究基地和产学研协同平台,是无锡分院的定位。据悉,分院将立足无锡、辐射全国、面向世界,集研究、转化、推广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充分整合我市各方研究资源,打通部门和城乡之间界限,打造共建共享的无锡运河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库和数据库;多方联动,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专家团队,在理论研究、品牌策划、数据库建设、咨政建言、交流共享等方面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举办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坛沙龙和品牌传播活动,强化“政、产、学、研、金、文”跨界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无锡分院下设10个研究中心,开展各项专题研究。

夏锦文在讲话中希望无锡分院用好大运河资源、传承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无锡方案”、贡献“无锡智慧”。要敢担使命、矢志创新,既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为地方发展服务,又注重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强大精神动力;要融汇众智、做出特色,在组织建设中不断整合食品、环境、设计、艺术、新媒体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力量,加快建设多学科互动、联动、互补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的思想理论支撑;要对标高端、务实进取,树立建设一流智库的战略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汇聚、资源整合、评价奖励、成果转化和日常管理机制,努力建设运作规范、成果突出、影响广泛的高水平新型智库,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睿智之言和务实之策。

黄钦在致辞中表示,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大运河孕育了无锡的文化特质,塑造了无锡的城市格局,成就了无锡的工商繁华。江南大学是无锡高等教育一张最亮丽的名片,此次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江南大学综合学科资源和优势,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暨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将有力推动运河文化研究,加快打造集研究、转化、推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协同式的研究平台。希望研究院加强重点领域的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努力推出一批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成果,为无锡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智库保障。(高美梅)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专题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