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让千年大运河文脉"流动" 打造德州历史文化名城

发布时间: 2019-10-10 17:29:24 | 来源: 齐鲁晚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大运河,一条见证了千年历史的长河,一条负载着古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长河。而德州因运河而兴,大运河对德州的发展历史影响深远,已成为德州不可替代的文化标志。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悠悠大运河文化见证历史变迁

说起德州就不得不说大运河,德州曾经因运河而闻名全国,成为全国33个商业城市之一,可以说大运河造就了德州,为德州的发展给予了第一次机遇,让德州真正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的确,大运河对于德州而言是意义非凡的,市政协科教委主任周其震精确地总结为:大运河给予德州滋养,给德州带来繁荣,给德州带来挥之不去的记忆。

“德州是京杭大运河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在大运河山东段中开挖最早、历时最长、积淀最为深厚。”谈话间,周其震打开手机中的一张运河图,他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德州还保留了原真性、原生态的河道风貌,独特的漕运仓储与商贸文化,深厚的孝文化以及水工文以及拥有唯一的外籍王陵——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

“由于战乱、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运河沿岸的那些足迹被埋没,名胜古迹、精美建筑也消失殆尽,只有那些记载的文字还在讲述着德州曾经的辉煌。”政协委员、德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高健告诉记者。

不过,那只是暂时的,大运河在德州没有沉寂,而是在重新焕发异彩。周其震介绍,自2006年国家启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德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申遗为契机积极开展保护利用工作。

德州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瓶颈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运河文化挖掘研究不深不透、运河保护利用体制机制不健全、开发利用规划不统一、资金投入不及时等诸多原因,导致规划政出多门、难以落地。”谈及目前德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的发展瓶颈,周其震直面分析了现如今存在的种种问题。

开发利用始终处于各自为战的散乱状态,缺乏整体谋划和大手笔的项目策划,部分文物古迹保护不力、损毁严重,有的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沿线污染严重,用地开发无序、功能混乱;特别是大运河中心城区段棚户区建筑拥挤、工厂企业集中、人口密集、生活环境较差,甚至被贴上“贫民区”的标签……周其震称,其实这些都说明,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价值和保护利用、现实意义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如何保护传承利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高健指出,发展不足的问题具体包括:对大运河的开发利用不到位,作为活态遗产,大运河的功能包括航运功能,疏水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但是这四大功能,在全市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建设没能很好的体现运河文化特色。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古桥纵横、古屋比邻、商铺连绵的古运河风光已成记忆,全市在规划建设和文化发展方面依然没有新举措,没能打好运河文化牌。全市运河由德城区、运河经济开发区、武城县三个县区管辖,且三区目前都在各自独立的进行开发建设,这种分散式的开发不利于统一文化主题,也会造成一定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难以形成具备整体影响力的大景观、大体系。

打造运河遗产成为德州城市名片

大运河文化带不仅是一条廊道文化带,还应成为一条生态景观带,更是一条混合经济带。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以实现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三者协同发展为目标。政协委员、武城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刘庆同认为,运河的传承、保护、利用是重中之重,大运河德州段,尤其武城县四女寺枢纽,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便捷交通和绚丽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潜力巨大。

刘庆同举例称,比如启动德州至四女寺段的规划建设,以四女寺枢纽为建设重点,打造运河沿岸文化品牌。大力推动运河全程通航和四女寺港建设。运河有水全盘皆活,加强河道的疏浚整治,大力争取中央部委、省政府支持,争取运河全年不断流。建设好四女寺客货码头,力争早日实现运河复航。

“做好大运河德州段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关键是如何有效破解各种制约瓶颈。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体制机制、投资融资、拆迁安置等方面的问题。”周其震分析,要强化市政府的主导地位,扭转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大运河系统工程中来。广泛采用外地城市建设中的“PPP+XOD”模式,将运作成熟的项目建设推向社会。对于涉及到沿岸原居民区的拆迁改造,必须精心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由此一来,才能真正提升大运河德州段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擦亮德州运河名片。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专题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