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大运河第一码头”北京的张家湾古镇或将旧面貌重现

发布时间: 2019-10-10 17:15:37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李嘉瑞 | 责任编辑:

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沿途滋养了京畿文化、海河文化等众多传统特色文化,培育涵养了沿线诸多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历史上曾是四方来贡、漕运物资的水路必经之地。被誉为“大运河第一码头”的张家湾历史悠久,曾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目前,张家湾古镇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不久将旧貌重现。

运河边上的号子声

“摇啦啦嘿……晃起来嘿……呦啦嘿……吆嘿……呦哇嘿……”直到现在,通州区大运河畔仍然时常响起一声声具有浓郁北京味道的运河号子。

喊号子的人名叫赵义强,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他的父亲赵庆福,曾经是运河上的一名船工。去年底,被誉为“最后的领号人”的赵庆福去世。他的大儿子赵义强成了“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

赵家世居通州永顺镇盐滩村,家中经营船帮。在运河盛行漕运的年代,赵庆福曾经跟船沿河而下,最远到过安徽。

从起锚开始,扬帆、摇橹、拉纤一直到最后的靠岸卸货,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号子,一共有十三套。“漕运发达的时候,号子还更多些。”赵义强说,运河号子的特点可概括为“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曲儿含南腔儿;闲号儿独一份儿。所谓闲号,就是指货船靠岸时船工休息,喊号人为了让大家放松并鼓舞士气喊出的号子。”

从事财务工作的赵义强自从2017年退休后,就开始在一些学校讲授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并现场演绎“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经典段落。到现在,他已经先后给13所学校讲授相关课程。“通州的孩子们喜欢运河文化,我就知足了。”

根据学校不同,赵义强讲述的故事也不同。比如到了后南仓小学,赵义强就会从“后南仓”讲起。“这里曾经是粮仓,当时漕运兴盛,通州有很多这样的粮仓……”

运河边的环境整治后,赵义强一家搬进了楼房。饭后散步时,他还会走到运河边,在那里喊上一套“运河号子”,仿佛还能看到父辈跑货船时的影子。

蛟龙舞动承载百姓美好期望

“运河边的龙,是蓝色的。”这是通州区运河边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指的是通州特有的“运河龙灯会”。

每到过年过节,“运河龙灯会”就会舞起,这是当地一种特有的民间祈福方式。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龙灯会”传承人谢兆亮介绍,除了正月、二月二、三月三等年节之外,如遇旱、涝、病虫等灾害更要起会,祈求减少灾害、拯救生灵。“两条蛟龙舞动,承载着百姓美好的期望。”

“每一个通州人,从小都在运河文化的熏陶中成长。”通州区民间艺术协会会长张政说,虽然运河的漕运功能已渐渐失去,运河文化却深深印在每一个通州人的心里。

因为运河的存在,曾经的通州就像是北京的一个“纽带”,沟通着南方和北方。张政说,那时候南方的新鲜东西,总是最先出现在运河边的通州。在码头边,商人把货物卸下船,放到骆驼背上,再运往西北。

“比如通州区的一些地名,贡院、官园,都是运河漕运兴盛带动通州兴盛后的产物。”张政说,没有运河,就没有通州。现在的通州孩子可能不了解运河的功能,但其实从未远离运河。

“通州一半的文物都与运河有关”

目前,北京市通州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36件。通州区文物所所长李自强说,至少一半以上的文物,都与大运河有关。

比如现存中仓仓墙遗址,还能看到当年运河边粮仓的仓墙。其余的西仓、东仓、南仓,在地表以下还存有遗址。李自强说,粮仓都是官方为漕运所建。最初的通州城很小,后来把几座粮仓的范围纳入后,才最终形成明代通州古城的范围。此外,作为漕运终点,张家湾仍存有城门、城墙和城外的通运桥,这些都是运河留给通州的文物。

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3月,北京市审议通过《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建设工作。

在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同时,通州区大力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目前,通州区正在重点打造运河古城、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路县古城四大片区,力争展现运河昔日风貌,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亲近运河、感受运河文化的需求。

对于“大运河第一码头”张家湾古镇来说,目前古城遗址内的城墙两侧的杂草、杂物、土方已经得到清理,不久后将旧貌重现。此外,古镇内将建设张家湾博物馆,保护展示出土文物,全方位展示张家湾古镇的风采。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专题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