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
         

郑州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

发布时间: 2019-10-10 22:03:58 | 来源: 郑州日报 | 作者: 苏 湲 | 责任编辑: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隋唐大运河自洛阳始,过巩义到郑州北部的荥阳故城,向北凿永济渠通北京,向东南凿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达杭州,以郑州为中心点,呈扇形覆盖中国中东部,使中原文明顺水而下,形成跨地域的文化吸纳与辐辏之势。

隋大业元年至六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动用百万劳工修筑大运河,可谓旷世神作。隋朝大运河西线从渭水自长安到黄河段称“漕渠”,东线淮安到扬州称“邗沟”,此二段在隋之前已凿成。而中段最长一段史称“通济渠”,则是在“鸿沟”的基础上拓宽、疏浚、改造而成,被称为“地管御河”。

通济渠是大运河上价值最高的一段,成为纵贯南北大运河的中心段。如果从地图上的走势看大运河,那便是一个巨大的“人”字,而郑州恰好处于其中心地位。

距今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在圃田泽东面开挖了一条鸿沟,把泽水经开封引入了淮河。这是历史文献最早对鸿沟的记载。

鸿沟之所以久负盛名,完全与秦末那场金戈铁马、蜂起八荒、群雄逐鹿中原的楚汉之争有关。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鸿沟”。

大禹治水首先为了免除人民的水患之苦,其次为了原始的农业灌溉。同时他开凿的鸿沟,是中国大运河史的发端,也是中国漕运建设的伊始。

由于在数千年的时光演进中,郑州大运河因此而有着不同的名称:先秦两汉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鸿沟,隋唐时期被称为通济渠,宋代被称为汴河,元明清时期被称为贾鲁河等。

通济渠自黄河南岸引黄河水到泗水入淮河,全长650公里,直接沟通了黄河、泞水、淮河、长江四大水系。通济渠西连洛阳以通长安,东接淮河抵达杭州,一路浩浩荡荡,波涌奔腾。其长度举世无双,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史无前例。

渠宽四十步,烟波浩渺,沿渠筑有御道,风吹柳絮似烟腾雾。唐代白居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以此赞美汴河隋堤的胜景。大运河上曾一度出现“商路往返,船乘不绝”的繁忙景象。

公元605年秋天,杨广率领后妃、王公、百官二十余万人,从洛阳登上装饰豪华的“龙舟”——堪称浮景的“水殿”九艘,开始南巡江都扬州。江面上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巍巍凛凛,甚为壮观。正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其奢侈糜费实为罕闻。

北宋建国后,定都汴京开封,改变了长期以陕、洛为全国中心的政治格局。汴河是东京与外界相联系的主要河流。而郑州段运河作为汴河的上游,在国家漕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治荥阳县志·舆地》记载:“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沿河两岸,铁器、瓷器、盐业、烟草、药材、丝绸,及各种杂货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郑州大运河申遗办,对运河遗址进行了全线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走向。现存包括索须河运河故道和一段汴河遗址。其中索须河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现存最完整的遗存,它西起丰硕街,向东汇入贾鲁河,全长约十六公里。

根据考古发掘可知,惠济桥始建于隋唐,与通济渠的建筑时间相同。现存的惠济桥,属于元末明初重修建之遗存。如今两端的桥楼已荡然无存,在漫长岁月的磨砺后,它已被锻造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