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守护蓝天碧水 建设美丽宜居生态文明城
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满目的绿树……行走在衡水市区,如画的景色宜人,清新的空气拂面,令人忍不住赞叹:衡水的生态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9日,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壮丽70年·美丽新衡水——生态衡水”篇主题媒体见面会暨集中采访活动中获悉,2017至2018年,我市连续两年空气质量改善率、优良天增加数均居全省第一;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度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大的10个地级市中,我市排名第一,是国务院通报的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全市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90%,水质优良比例为60%,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三类;近3年年均造林30万亩以上,全市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5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
而这得益于,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之路,举全市之力守护蓝天碧水,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美丽宜居的生态文明城。
治理河湖
倾力打造“衡水清”
远处湖天相接,水鸟翱翔;近处芦苇葱郁,荷叶田田……乘船畅游在碧波荡漾的衡水湖中,凉风阵阵,心情格外舒畅。
在城市中央坐拥75平方公里的大湖,是衡水作为北方城市最大的生态优势。为将衡水湖这张“生态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我市倾力守护这“一盆清水”。
搬迁周边413家企业、作坊,拆除60万平方米沿湖各类建筑,封堵所有入湖排污口,更换燃油船为电动或燃气动力船,一次性全部取缔1.38万亩网箱、拦网,收割蒲草20万平方米、清除淤泥80万立方米,撒放鲢鱼苗及虾苗约8100万尾,种植1000亩狐尾藻,在环湖周边增加生态涵养林1万亩,实施引黄、引卫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一系列有力举措,使衡水湖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刚建立时的286种增加到323种。衡水湖真正成为衡水的绿肺、鸟类的天堂。
今年3月1日起,我市取得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针对保护区域、管理体系、水质、水位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规范。“对环境极其敏感,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衡水湖一次就发现308只,而全球不超过1000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衡水湖生态价值的珍贵。”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总工程师、研究员李宏凯介绍,下一步,我市在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同时,将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中对生态有重要影响的32个村庄1.8万人进行生态搬迁,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衡水湖的影响。
衡水境内主要有“一湖九河一渠”。为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我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一河一长、一湖一长,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分级负责、分段管理。
在冀州区张宜子村,衡水湖畔树立的一块湖长公示牌上,清楚写着各级湖长姓名、电话、职责、治理目标等信息。“某段河湖治理归谁负责,效果好不好,一看公示牌就明了。”市水利局河湖长制综合科袁永涛介绍,目前,我市共有河湖长4000余名,以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为主要任务,对所负责河流依法整治保护,重点清理河湖管理范围内存在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河湖“四乱”问题819个,已销号684个,销号率84%,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提升。
据了解,京杭大运河故城段实行河湖长制后,71名河湖长分级负责,各部门联动管理,今年以来清理整治59处河道,水环境改善十分明显,周边群众纷纷叫好。
此外,我市还大力实施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市区胡堂排干、迎宾河、班曹店排干、闸西干渠水系生态修复,改善河道水质,消除黑臭水体,打造水质良好、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循环水系。
打出组合拳
全力守护“衡水蓝”
“打赢蓝天保卫战,科技先行。我们搭建的智慧环保平台,融合了空气质量监测网、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监管交办系统和决策分析系统,24小时专人值守,发现问题随时交办。”在市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主任王文通指着“两网两系统”电子屏介绍。在这块电子屏上,衡水各检测站点的空气质量数据一目了然。
线上“天眼”实时把控环境信息,线下则及时处理现场污染。日前,该平台发出警报:衡水某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空气质量指数偏高。执法人员接报后立即赶往现场,并很快反馈:监测点东侧有工厂和居民生活垃圾,已要求企业和附近工厂、居民协调清理。企业很快派人进行了清扫降尘。“今年,我们又对接了机动车污染监管平台、机动车遥感监测平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并与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应用,努力构建全要素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王文通说。
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市精准施策,打出“组合拳”。2017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十余轮次拉网式排查,累计整治群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5526家。其中,对小化工、小铸造、小镀锌等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取缔;对有治理价值的企业,通过补办手续、完善设施、整合搬迁实现改造提升。此外,对全市4762家涉气工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精细化减排,重污染天气仅对涉气工序停限产,并确定23家减排标杆企业。
我市是传统燃煤采暖地区,冬季取暖燃煤总量大、强度高、方式落后,是导致雾霾频发、重污染天气多的重要因素。为此,主城区实现热电联供全覆盖,各县城建成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农村发展气代煤、电代煤67.8万户。此外,推进燃煤大户衡水电厂的深度治理,2018年实现主城区散煤清零、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
过去我市PM10浓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PM10的主要来源是扬尘。为全力推动扬尘治理,我市将主城区道路清扫保洁范围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常态化开展道路积尘走航监测;所有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施工现场100%湿法作业等“八个百分百”,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和PM10在线监测设备;所有渣土车全部替换为封闭式车辆,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
在治理机动车污染方面,建设了12条绕城通道,实现了重型货车不入城;2018年11月1日起,国Ⅰ、国Ⅱ排放标准车辆禁止进入主城区;划定区域禁止使用高排放移动机械;全市安装了24套固定式遥感监测设备,监督货运车辆尾气排放;累计淘汰老旧车7272辆,推广新能源车4175辆,实现了全市黄标车清零,主城区公交车、出租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和清洁能源车;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实行秋冬季公交车免费乘坐政策,鼓励群众绿色出行。
为力保“衡水蓝”,我市铁腕执法,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852件,罚款1.77亿元。同时,聘请260名环境义务监督员,设立15万元举报奖励资金,鼓励群众参与环保。2018年,受理有效环境信访举报案件3950件,反馈率办结率均达100%。
森林围城
倾心打造“衡水绿”
绿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妆容,也体现着城市的品位和内涵。
沿着中湖大道一路向南行驶,一草一木绿意浓,一园一景迷人眼,道路两旁的花卉苗木林犹如两条绿色长龙蜿蜒伸向远方。走在路西的海棠花溪主题游园木栈道上,仿佛置身于长长的画廊之中,累了,坐下小憩,可以尽情地欣赏周边生动的美景。“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的海棠花开时,淡粉的娇媚可人,雪白的素雅洁净,与绿地内的连翘、郁李相映,游客可体验‘海棠笑迎客,留步看花溪’的美丽景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桃城分局林业科付敬敬说,这里不仅吸引了周边居民来此休闲娱乐,也引得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们纷至沓来。
中湖大道是我市打造的标志性景观大道和绿色景观长廊。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大规模、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打造了环湖环城绿化、绿美廊道建设、林业园区建设、县城村庄绿化、大运河绿化等精品绿化重点工程。
衡水湖及桃城区、冀州区、滨湖新区、高新区是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核心区和关键地区,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和“绿化、美化、香化”总要求,大力开展了森林围城、森林围湖行动,着力构建中心城区周边2000米宽综合防护林带,同时实施了四区城市组团之间绿化,打造了省园博园、市植物园、桃城中湖大道景观长廊等一批环湖绿化精品生态工程。
按照“大体量、宽林带、多树种、大苗木”要求,全面提升邢衡高速、307国道、中湖大道、滹沱河等交通干线、河流干渠绿化美化水平,完成廊道绿化1200公里,植树造林20万亩;坚持“生态、高效、富民”原则,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打造了阜城县千顷洼省级森林公园、武邑红梨种植基地、景县城郊森林公园等多个万亩林业示范园区,共建成千亩以上林业园区199个、总面积44.2万亩;故城、景县、阜城三县采取“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模式,完成大运河沿线绿化3万余亩,打造了故城运河公园、景县华家口森林公园、阜城霞口百年梨园等一批亮点工程;县城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要求,大力推进300米宽环城林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郊野森林公园;村庄按照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标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行动,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森林乡村。
截至2018年底,全市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5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2019年春季造林27.9万亩,位于全省前列,“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放眼望去,衡水——这座年轻而美丽的城市,因“生态”而愈发耀眼,愈发妩媚动人,生机无限。她正用生态细节诉说着自己的嬗变,也让这里的人们,在铿锵步伐中感受着幸福与美好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