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
         

国务院已同意建立专项制度,枣庄大运河发展再受关注

发布时间: 2019-10-10 17:41:16 | 来源: 枣庄快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6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国家部委,以及包括山东省在内的8省(市)组成,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协作。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这么大“阵仗”,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今年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规划,要把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处于大运河中枢位置的山东省,一直以来都将大运河文化视为珍宝。近十多年来,运河复航工程、“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等工程项目都凝结着山东人的智慧和汗水。

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突出、发展动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占全国不足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人口的36.5%,贡献了我国经济总量的44.8%,且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迅速。

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一直是沿线八个省市的重要工作。其中,山东省是首批展开行动的省份之一。

山东地处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北通京师,南达江浙,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沟通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大动脉。

早在2007年,为促使大运河复航、运河文化复盛,山东120位委员联名呼吁运河复航,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的通知》。

2013年,山东省政府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政府规章。

这个《办法》的公布施行,为山东省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有效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维护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确保大运河遗产永续保存,推进山东省“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

山东着力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串起散落历史文化遗存

作为大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山东省的运河文化遗存丰富,其着力打造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意在串起散落的历史文化遗存,从整体上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呈现完整的运河文化。目前,已经打造出(济宁)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德州南运河段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亮点工程。

作为明清时期有名的水旱码头、商贸重镇,枣庄市按照“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标准,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在运河沿岸建设起台儿庄古城景区。

“留古、复古、承古、用古”,此举不仅使一个古城实现了复兴,古城还带动了运河沿岸各相关产业的发展,运河美食、茶楼住宿、休闲公园等配套服务设施应运而生,每到夜晚,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再现了当年的“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聊城市对境内6条运河河道、24处航运工程设施、3处运河古城镇、10处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妥善保护,编制了《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设计了“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四大愿景。

目前,聊城的京杭运河示范段建设项目正在建设,还将举办第五届运河论坛,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运河周边城镇建设与开发等工作,把运河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关联起来,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作为靠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济宁市主打“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城市品牌,充分研究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特点,在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激活运河文化遗产潜力。

济宁市现已规划重建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济安台古文化街,将同步挖掘老运河、越河底蕴,建设古文化旅游街区,以期串联起运河文化景区,将运河历史、运河风情、运河民俗等元素融入“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

大运河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山东期待延续“运河情缘”

长期以来,大运河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

“深入认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副组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大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必将进一步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密码,为中华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对于山东来说,《规划纲要》强化顶层设计,也让其延续“运河情缘”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未来。

期待变身后的“大运河”!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专题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