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伟大的水利工程,其工程技术之精湛、沿线文化之繁荣、对当时乃至后世经济社会影响之巨大,都是举世瞩目的。大运河镇江段是江南运河的屋脊、南北航运的枢纽、水利工程技术的典范。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着重把握好“三个维度”:
从战略要求看,必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大运河文化带是贯穿南北文化的大长廊、保护历史遗产的硬举措,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标志性工程。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去年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将其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去年以来,省委先后三次研究部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娄书记调研镇江大运河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全市上下要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和省委的战略意图,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从历史传承看,必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镇江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也是历代漕运过江的咽喉,清代便有“镇江的木客”之说,见证着镇江漕运文化和商贸文化的辉煌;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汇聚了津渡文化、驿站文化,也有很多与运河有关的古地名、民间故事以及香醋、黄酒等非遗文化。全市上下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为子孙后代多留遗产、不留遗憾。
从现实状况看,必须保持强烈的紧迫感。近年来,尽管我市围绕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还比较滞后: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文物保护投入不足,旅游开发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对照周边地区,运河沿线城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力、态势强劲。面对激烈竞争,不行动就会坐失良机、落后于人;奋起直追,就可能缩小差距甚至后来居上。
具体工作中,着力做到“五个好”:
整体规划好。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理念,一方面,坚持统筹规划,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等上位规划,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深化完善《镇江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另一方面,坚持规划统筹,用规划指导建设发展。
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前提和基础,要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首先,强化水质提升。结合“263”“116”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实施“一河一策”,加大生态修复、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让大运河呈现出水清、展现出水美、焕发出水韵。其次,强化岸线治理。加大沿线企业、设施、码头等整治力度,宜景观则景观,宜展示则展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坚持绿化与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相结合,加快打造高颜值的生态绿廊;加快打造慢行系统、健身步道等滨水空间,让人们能够走近运河、亲近运河。再次,强化腹地涵养。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和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等系统工程,真正保护好大运河的生态本底。
文化传承好。一是遗存保护到位。全面排查文物古迹情况,加大宋元粮仓、京口闸遗址保护力度;西津渡古街、镇江城区运河故道等遗产点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名录。二是价值挖掘到位。突出打好文化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大运河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三是精神传承到位。建设一批文化展示载体,打造一批凸显运河特色的会展、演艺、民俗等品牌活动,创作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精品力作,让大运河文化带形神兼备、焕发光彩。
效益利用好。一是航运效益最大化。秉承“黄金水道要产生黄金效益”的理念,围绕提升通航能力这个龙头,加大整合沿线港口港区,加快建设智慧通航服务,加快发展江海河联运,打造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二是沿线城镇特色化。沿河各镇村既要遵循统一的规划,又要保持各自特点,做到和而不同。谏壁、丹徒、辛丰、陵口、吕城等乡镇,要借鉴学习外地经验,取长补短、错位发展,打造更富诗情画意、更具历史个性、更显文化张力的特色乡镇。三是文化旅游品牌化。大运河的“根”在文化,要创新开发理念、运作手段和推广方式,选取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点,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形成“江河交汇看镇江”的品牌效应。
责任落实好。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工程浩大,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形成“一盘棋”。市级层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的盘子。辖市区层面,落实好属地主体责任,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规划。市级部门层面,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从政策支撑、用地保障、财政支持等方面着手,研究出台具有镇江特色的政策措施。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听取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金融资本参与建设。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使命光荣、时不我待。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带着使命、带着情怀、带着责任,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努力开创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崭新篇章。
(本文根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叶飞同志在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