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寻访大运河文化带宿州篇二】古今汴河相辉映 千年隋堤水情长

发布时间: 2019-10-10 17:45:06 | 来源: 开封网 | 作者: 张苗苗 | 责任编辑:

在安徽省宿州市区内,古时穿城而过的古汴河穿过千年的时空隧道,化为一个个与大运河相关的街名、店名,以埇桥遗址、宋代码头等形式与世人相遇。上世纪60年代末,为治理淮河,在城区北部,宿州人挖掘了一条与古汴河几乎相平行的人工运河,称为新汴河。如今,这条新汴河正载着宿州人民的智慧,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7月20日下午,寻访大运河文化带·汴梁晚报文化中国万里行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组来到宿州,在汴河博物馆、新汴河水利工程风景区、宿州博物馆、宋代码头、埇桥遗址等处寻访大运河在宿州的遗存,探寻宿州依托新汴河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探索出的“宿州路径”。

繁华依稀似当年全媒体记者朱瑞杰摄

繁华依稀似当年全媒体记者朱瑞杰摄

故道已远遗迹尚存

宿州市境内的古汴河为隋唐大运河遗址通济渠段,开凿于隋大业年间,是贯穿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通济渠在隋、唐、北宋一直沿用,到了南宋,逐渐荒废。通漕约500年的隋唐大运河,对促进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长65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省境内遗址长约180多公里,宿州市境内130多公里。

宿州西关商业步行街C区位于宿州市西关大街东端北侧,北邻胜利路,东倚护城河,恰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上。2006年4月,考古人员进入发掘现场进行了考古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抢救性发掘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宿州段遗址中的一小段,但它为完整科学地解剖古运河在宿州境内的结构,提供了考古勘探资料。

7月20日下午,报道组一行在《拂晓报》新闻同仁的带领下,在大河南街、中山路附近寻访宋代码头遗址、埇桥遗址。一行人步行穿过生活气息浓郁的街巷,来到宋代码头遗址,却发现这里因相关施工被围挡遮住了。附近居民得知报道组一行专程从开封来到宿州寻访大运河文化带,热情地帮报道组一行指路,方便寻访。

随后,一行人步行,来到大运河埇桥遗址。遗址石碑介绍,唐宋时期埇桥处在南北驿道与大运河、隋堤路的交叉点上,战略地位重要,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为加强对运河的控制,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治埇桥。1987年,在宿州市大隅口西侧的市政建设现场发现了埇桥遗址。

后来,由于河道淤堵、改道等原因,如今在宿州市区已看不到古汴河的依依倩影。但是,大河南街、运粮河路、运河家电等街名、店名在市区随处可见,位于市中心附近的宋代码头遗址、埇桥遗址仍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因古汴河而拥有一片繁华景象。

宿州如画新汴河全媒体记者朱瑞杰摄

宿州如画新汴河全媒体记者朱瑞杰摄

痛则思变根治水患

7月20日下午,在宿州市汴河博物馆,该馆工作人员张孟洁介绍,由于宿州市区古汴河河道淤堵等原因,1949年至1966年的18年中,当时的宿县专区平均每3年就遭遇一次大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动辄上千万亩,平均每年减产粮食2.5亿~3亿公斤。全区耕地面积1600万亩,1954年7月大水,全区成灾面积1200万亩,1963年受灾面积1380万亩,全区90%的生产队缺粮。按每人每天6两粮食计算,全区需要4亿公斤救济粮渡灾。毛泽东主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十分震惊,指示做好救灾工作。

“水灾导致生产资料和群众财产重大损失,治理水患成为苏豫皖三省人民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迫切需求。”张孟洁介绍,根据当时安徽省委提出的“两年完成、当年受益、第三年扫尾”的要求,1966年年末,宿州市内一条与古汴河几乎平行的新汴河开挖。

1970年,新汴河竣工后,一举解决了淮北平原东部四大问题:一是淮北地区有了一条新的入洪泽湖排水道,二是使上游河南境内沱河及支流排水通畅,解决了上游长期存在的水利纠纷,三是解决了宿县地区内河排水问题,四是改善了这个地区工农业用水和航运的水利条件。新汴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像一条银色的飘带一样镶嵌在淮北平原上。作为治淮的一项伟大工程载入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因河而兴文脉相传

宿州,因河而兴,因河而盛。2012年在新汴河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宿州市开始建设新汴河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目前,景区景观建设和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月20日下午,在新汴河风景区,记者看到这里郁郁葱葱,各色花儿开得鲜艳,主景区构造呈“一点两线”式规划,“一点”即在新汴河源头位置的大型标志性雕塑“远航”,也是汴河博物馆。“两线”即北岸历史线和南岸民俗线。

漫步新汴河风景区,北堤路上风格鲜明的节点广场,展示发生在宿州境内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南堤路上深度再现宿州古朴严肃、源远流长的人文和民俗文化。当天暑热难耐,在新汴河风景区人民路桥下的荫凉广场上,不少市民在这里消暑纳凉,附近还有进行垂钓、打拳、跳舞等运动健身休闲项目的市民,还有一些青少年学生在这里玩乐,一派热闹的盛暑消夏图便呈现在眼前,展示了运河与人和谐共处的生动图景。这里,俨然成为宿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由于新汴河、沱河等多条河道的交汇,新汴河景区河流水源充分、水质明澈,风光美不胜收。该景区不但自然景观欣赏性较强,而且成为宿州市水资源维护、城市防洪及水文化宣传、生态科普展现基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传承保护利用好大运河遗产内涵的过程中,宿州市委、市政府以文化为魂,延续“因河而兴”的城市文脉思路,启动宿州段大运河文化带保护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新建的新汴河景区及汴河博物馆等项目是它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做出的努力。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其中,宿州市的埇桥区、灵璧县、萧县、泗县被划入规划核心区。同时,宿州运河博物馆被列入“大运河博物馆体系建设”;通济渠泗县段继续实施清淤疏浚工程被列入“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工程”;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滨水生态空间建设”;宿州新汴河、泗县石梁河被列入“重点河段水体污染治理”;泗城、符离被列入“运河古镇记忆传承游”。这为宿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这座因河而兴、文脉相传的城市,必将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寻访故事

沿汴俱是飞虹桥

史料记载,“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这段文字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陈希亮任宿州知州,在城中新建了一座跨汴大桥,以满足水陆两便的需要。陈希亮主持建造的飞桥受到皇帝的褒奖,并作为一项科技的成就,从东京到泗州的汴渠全线上加以推广,后来沿汴河都是飞桥。因为其为过往百姓提供了方便,被命名为虹桥。可以说,虹桥因陈希亮而流行起来。这虹桥里不仅有古人制桥的智慧,更有地方父母官陈希亮的为民情怀。

记者手记

多位一体促发展

在宿州新汴河水利风景区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新汴河南岸正在打造以汉式建筑为主的商业街,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这里打造成为集文化、商业、旅游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生态项目。如此一来,不仅让这里成为本地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且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这里观光旅游,更好地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

记者相信,在多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充分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阔步前进的宿州定能交上一份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答卷。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专题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