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概况

发布时间: 2019-10-10 21:40:03 | 来源: 聊城新闻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运河的贯通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明清之际的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为当时运河九大商埠之一。

运河不仅带动了聊城经济的发展,还在这片沃土上积淀下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如今运河虽已失去了漕运功能,但河道基本保持原有走向,沿线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船闸、码头、桥梁等水工设施遗迹;运河被称为“闸河”,至今,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上仍然保存着周店船闸、张秋上下闸(即荆门上下闸)、辛闸、梁乡闸、土闸、戴闸、临清二闸等船闸及其它大量的码头、桥梁等水利设施,较好的保持了“闸河”的原貌。二是明清时期运河漕运发达,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沿线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东昌府、临清、张秋都是著名的商业都市,时至今日这些城镇中仍然分布众多的古街区、古街巷和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临清运河钞关、阳谷盐运司、山陕会馆等文化遗存,仍然是星罗棋布;此外,还有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产品等。以上构成了聊城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聊城在整个运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运河水利科技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运河不仅造就了聊城的富庶和繁荣,也留下了许多河道管理机构和科技含量很高的水工设施,无声地见证着古代劳动人民治河兴利的壮举和智慧。运河重镇张秋旧时曾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元代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在镇内设立管理机构——都水分监,这里还留下了明代水利专家徐有贞、刘大夏治理运河的足迹。聊城城区的龙湾段运河地位也相当重要,是利用弯道调节水源的实例。

聊城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35个成员之一。大运河聊城段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全长97.5公里,属于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共计有8个遗产点段即会通河临清段(含砖闸、会通闸、临清闸)、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会通河阳谷段、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列入运河申遗名单。

聊城市运河保护与开发的情况

聊城因运河而兴,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近年来,按照国家、山东省有关部门的部署和要求,聊城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以运河申遗为契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开展运河资源调查。多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河道的历史演变情况,对河道、堤岸、水工设施、文物遗产点等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搜集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立了申遗领导机构。2009年4月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秘书长、文化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委、财政、文化、建委、国土、交通、水利、规划、环保、旅游、民政等部门及阳谷、东昌府区、临清市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大运河聊城段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

(三)加快推进保护规划编制、评审及实施工作。2009年8月,我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并在随后进行的省级评审中顺利通过,其后又对规划文本进行了认真修改。2010年8月,《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由市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四)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开展部分遗产点的发掘工作。配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土桥闸、七级码头、临清河隈张庄砖窑遗址等遗产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济宁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作为一组最终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在我市文物事业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

(五)加强遗产点、段的修缮保护和整治。我市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对运河沿线的部分重要文物建筑如聊城山陕会馆、阳谷阿城盐运司、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等进行了修缮。同时,对部分运河河段如聊城城区段、临清城区段进行疏浚和整治,对河道上的大码头、小码头、临清会通闸、临清闸、砖闸、阳谷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保护、修缮。同时,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加快实施河道垃圾清理、河面清污、清淤疏浚、修整河堤护坡以及运河钞关周边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环境整治工作。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运河保护意识。

聘请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历史文化开办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让群众充分意识到大运河对于聊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收到了良好效果。此外,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抓好宣传工作,及时发布申遗工作进展信息,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的认知程度,为运河申遗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七)加强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构建运河文化长廊。兴建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多角度的展示了运河文化。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较系统的展示了运河文化的风采。此外,我市还高度重视对沿运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相关的传统工艺、饮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进行了普查,积极申报了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对这些宝贵遗产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利用,丰富了运河文化内涵,对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申遗成功给聊城带来的机遇

大运河申遗成功,填补了聊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聊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运河申遗成功给聊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增加了一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世界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大运河申遗成功将极大地提升聊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聊城从此又多了一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从而可以进一步吸引和集聚各方面优质资源,发挥运河名城的文化优势,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为聊城建设文化强市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文化动因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促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大运河(聊城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加强和改善,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聊城段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点多线长,遗产保护任重道远。信息采集、监测平台等新型保护管理手段的运用提升了我市遗产保护事业的科学水平。

三、运河申遗成功给聊城市运河文化旅游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2009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做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的思路,要将大运河打造成除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之外,我国第三条线状旅游带,成为吸引世界游客的一张“大名片”。山东省将依照《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总体规划》,打造“儒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着力打造以运河为轴、城市为点、运河廊道为框架的运河文化遗产旅游格局,把德州、临清、聊城、东平、济宁、微山、台儿庄作为核心城市节点,打造成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中率先崛起的文化旅游发展高地。聊城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中华水上古城”、临清市规划打造的“临清中州运河古城”及阳谷七级镇规划打造的“运河古镇”等旅游品牌将融入“儒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改变聊城市运河文化旅游“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给聊城市原有运河旅游资源、旅游品牌带来质的飞跃。

四、运河申遗成功为改善人居环境、唤醒民众“文化自觉”提供了契机。

结合运河申遗工作,临清市对老城区内一段元代挖凿的古运河进行了疏浚、排污、绿化治理,一度被垃圾充塞、恶臭扑鼻的运河河道,重新焕发生机。如今,临清运河已重现杨柳依依、结网捕鱼的怡人景致。阳谷县出资整修了古闸桥面,同时将桥闸附近的河道进行了整修,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环境。随着运河遗产监测平台的建立完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将日益改善。运河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将密切相关,它作为精神纽带唤起了公众的“文化自觉”,提升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下一步运河保护的打算

《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于2013年7月8日省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公布实施,为我市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制度保障。聊城市政府办公室也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大运河聊城段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加强大运河聊城段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好大运河各类水工遗存、历史遗存和相关附属设施。今后,我市将围绕运河保护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协调机制

我市运河文化资源丰富,是大运河山东段遗产分布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保护任务多、责任重,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抓好保护和利用工作,打造“运河古都”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促进和带动我市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亮点。沿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是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报告管理办法,各级文化、国土、环保、交通、水利、规划、住建、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积极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

(二)加大运河整治力度,依法从严管理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大运河遗产山东省聊城段保护规划》,加快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要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完成重要遗产点段的保护措施、展示利用措施、考古研究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维护和展现大运河遗产的历史风貌,尽量保留遗产本体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大巡视和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巡查,对违反《办法》有关规定的要及时纠正,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成立县、乡、村三级保护组织,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及周边环境的整治,严厉打击破坏遗产和文物信息的行为。

(三)进一步加强遗产监测、档案管理工作

积极借鉴国际遗产保护先进理念,不断收集资料,进一步完善监测平台和档案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大运河遗产档案中心,保障遗产构成元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开发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

按照山东省文化产业规划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的目标,以运河沿岸城镇为龙头,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运河以及相关景区资源进行整合,建设运河文化长廊,带动两岸经济的发展,形成运河文化带。运河沿线开发设计,以发掘和弘扬运河文化为主题,兼顾历史与现状,对运河城市段的土地使用功能、空间形态、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地下空间利用、环境设计等进行综合考虑。要按照总体规划,以深厚的运河文化为背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熔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科学文化、休闲文化为一炉,集信息交流、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大力开发沿运文化资源,在传统古朴上、地方特色上做文章,发展现代运河文化,提升我市运河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要发挥特色,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间艺术绚丽多彩。美术、舞蹈、戏剧、曲艺、文学创作、历史名人、风味小吃、民间传说等门类都可圈可点。可以通过举办民俗展览、名人馆,建立运河文化开发公司,编排地方特色主题文艺节目,兴建小吃一条街等措施,与旅游中的“吃、游、购、娱”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激活,让传统文化得到开发性保护。

(五)珍视机遇,加强协调,提高运河文化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

申遗成功后,需要建立遗产保护长效机制,需要长期的投入。为此,我市在加大运河保护的前提下,要多渠道争取资金。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运河申遗的实施,为我市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我市要做好本身工作的基础上,向省建设、水利、交通、文化、文物、旅游等有关部门争取政策,加大对运河保护利用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帮助我市制订和完善运河保护利用规划,充分发挥运河的调水、排洪、交通、灌溉、生态旅游等综合功能,将运河开发成一条经济带、文化带、风景带、旅游带,成为一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长廊。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