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 生态走廊 黄金水道——淮安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淮安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淮安儿女,承载了淮安千年兴衰,书写了淮安历史的繁华与荣耀。今天,我们站在运河畔,回望烟云岁月,仍能够想见“盐帆飘展漕运盛,客贾往来出圣贤”的盛景;展望未来发展,心中更是腾升重现历史辉煌的担当夙愿。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跨越时空的宏伟战略构想,擘画了大运河流域发展的美好未来,为新时期大运河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协调联动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支撑。如何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淮安近年来在这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为下一步抓好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加快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千年的城市文脉
淮安的大运河有何特别之处?她拥有多项“运河之最”:世界上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中国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
淮安段大运河遗产相当丰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有清口水利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2处遗产片区,包含1条河段、5处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
遗产是文化的实物化呈现。大运河养育了淮安儿女,孕育了淮安城市性格。第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邗沟,其北端就在淮安古末口。明清两代,朝廷的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淮安是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南北荟萃,形成了融南汇北、五湖四海的特点。大运河孕育了开放包容、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吴承恩在大运河边的河下古镇,潜心创作出了名著《西游记》,如今西游文化已成为淮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来北往的商贾名士不仅推动了淮安历史上工商业的繁华,而且促成了全国四大名菜之一——淮扬菜的形成,五味调和的淮扬菜文化是淮安人平和畅达性格的反映;此外,丰富的戏剧文化、漕运文化、河工文化等交相辉映,铸就了淮安城市与众不同的魅力。
近年来,淮安坚持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为依托,构建严格的运河遗产保护机制,编制了一张坚固的运河遗产保护安全网,全力呵护好珍贵历史记忆。成立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管理领导小组,签订工作责任状,推动责任到人;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特别明确大运河沿线所有建设项目一律按照规划实施,事先必须征得文物部门审查同意;正在研究制定《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将通过地方立法规范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此外,我市组织力量对运河沿线地下文化遗存进行排查勘测,新确定9处遗迹分布区,并对新发现的板闸遗址、清江浦古城墙遗址,立即叫停建设项目,使之得到了有效保护。
绿意盎然的生态走廊
绿色枢纽,生态水城。大运河为淮安增添了更多生态底色。
从小家住运河边的朱树森在《走过里运河板闸新事》中写道:“我走到淮安森林公园,这公园两年多时间,打扮得新样,两千亩地,已是绿草一片,像是天边无际的大草坪。除了绿色草坪,还有大树,枝叶茂盛,给人美好的享受。”
作为重点工程,生态绿色一直是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理念。比如,北门桥控制工程充分体现了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理水”理念:引导水系渗透、还原洁净之水、建设美丽水岸、营造乐活之水。如今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沿着堂子巷溯流而上,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道道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白天,两岸显水透绿,宽阔敞亮。干净的里运河水缓缓流淌,翠绿的植被随风摇曳,亭台景观错落生动,仿古建筑粉刷一新……
让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到洪泽湖大堤。茂密的植被、一望无边的洪泽湖,众多的单车骑友把绿树成荫的大堤作为骑行的最佳场地,一路骑行、一路风光。远处的洪泽湖,曾经的采砂船不见了、捕捞有了禁捕期,风光旖旎的洪泽湖,开始了生态修复,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宝地、渔民眼中的“富矿”。
除了水利工程外,淮安加强了运河的绿色航道建设,在京杭运河两淮段航道整治时,大量采用杨树、垂柳、芦苇等作为生态护坡的主体植物,生态护坡结构形式多达10余种。京杭运河两淮段航道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活动长江三角洲环境友好型航道。
近年来,淮安始终把大运河作为重要景观带打造,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和“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要求进行滨水布局,切实加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四河八岸”景观带建设,稳步推进白马湖、洪泽湖“纳湖入城”,精心实施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努力让大运河水韵悠长、绿意盎然。
助推发展的黄金水道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千年,大运河仍是淮安“公铁水空”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
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完成内河水路货运量6027万吨,占总货运量的50%;货运周转量190亿吨公里,占总货运周转量的51%,京杭运河两淮段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淮安重点培育的盐化新材料、特钢、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都是大进大出的行业,水运运量大、成本低,每吨公里运费约为0.1元,仅为公路的1/4、铁路的1/2,在产业培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说,曾经大运河的作用是“运输”,那么如今大运河作用的再创造为淮安发展提供了更多动力。我市围绕“理水、营城、聚人、兴文”的设计理念,重点打造了以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萧湖景区为主体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深度挖掘漕运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通过硬件打造、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等多种方式再现“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
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清江浦景区建成开放、萧湖景区顺利开园、漕运城工程加快实施,里运河全线慢行系统及人文景观工程全线贯通,河道总督署、淮安历史名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等一批文化项目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成为全省重要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此外,打造了以西游记为主题的西游记文化旅游区、以淮扬菜文化为主的淮扬菜文化产业园……围绕大运河,淮安一直在保护、传承、利用,做好大运河文化产业文章。
说起淮安的大运河,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社长高进告诉记者,在欧洲说起家乡淮安,美丽的大运河是一张靓丽名片。“她底蕴深厚能够很好地彰显中国文化,她风光优美是颜值担当,她值得前来旅游是很好的产业,我相信她能够成为淮安沟通世界的桥梁,”高进说。
未来更可期。我们坚信,紧紧抓好这一历史性契机,“运河之都”淮安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