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局良好
9月13日,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在淮安大运河文化公园精彩上演,让淮安这座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在全球华人间大放异彩。
千年前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造就了淮安历史上的富庶繁华;千年后浩荡奔腾的大运河,同样为淮安今天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要求,持续发力、聚焦打造“运河之都”城市名片,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接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取得了良好成效。
工作机制
优化架构凝聚合力
我市先后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专题会议,优化组织架构、完善推进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组建高层次的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组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以及大运河沿线县(区)主要负责人全面参与的推进机制。完善高效率的推进机制,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省对市高质量考核个性化指标,融入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指标体系,印发大运河文化带工作规则,项目化推进、科学化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绘制高品位的建设蓝图,在全面对接国家和省规划纲要基础上,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立法调研报告》《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报告》。国家规划明确淮安“千秋淮扬”运河文化高地核心城市,位列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四大核心城市,国家文化公园明确淮安“五园两带九点”空间布局。省市联动,签约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基金。
文化传承
立根固魂挖掘特色
立足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我市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多方式传承、多角度展示,实现“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
开展品牌活动。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大运河沿线40余座城市汇聚淮安,逾150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6000余种非遗精品集中亮相,打造了“后申遗时代”运河沿线城市的盛宴。组织“清口枢纽科技之光”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主题论坛,创新开展“淮安·中国文化周”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运河故事、留住运河记忆。推进精品创作。加强淮安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实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运河主题美术作品等精品创作工程,举办“运河情缘·工致当代”工笔画作品展,编辑《运河故事》系列丛书,出版《大运河保护传承论文集》,制作《水润淮安》纪录片、《千年漕运》专题片,创作大型戏曲音乐组歌《大运河畔淮水谣》并完成首演。
加强全媒外宣。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走进运河新时代”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全国主流媒体“运河明珠淮安行”大型融媒体外宣行动,一批高质量的宣传稿件登陆国家和省主流媒体,有力宣传了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共识。
项目建设
统筹推进提升功能
我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遗产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各项工作,大运河淮安段“黄金水道”的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狠抓遗产保护类项目。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调研,在全省率先出台《市文物保护条例》,建成大运河重要遗产点段监测平台和遗产档案数据库,实施全时段、全区域运河文化遗存监控保护措施。扎实做好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淮阴运河船工号子等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统筹推进板闸遗址公园、泗州城遗址公园、清口枢纽等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一批重大遗址得到有效保护性展示利用。狠抓环境保护类项目。认真落实运河河长制,深入实施263行动计划、黑臭水体整治和削减入河水污染物工作,推进运河沿线铁路、高速公路、航道环境整治工作,大运河淮安段水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狠抓基础设施类项目。滨河大道建成通车,里运河文化长廊慢行系统、人文自然景观、滨河绿化带等工程全面完成,实施城区河道整治及疏浚工程,运河两岸交通微循环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得到新提升。狠抓文旅类项目。方特主题乐园落户洪泽,板闸遗址公园开工建设,中国漕运城、清江浦1415街区等里运河文化长廊重点文旅项目持续实施。马头、蒋坝等运河特色小镇建设初见成效,顺利通过省对市文化高质量个性化考核。在“智创淮安”文创大赛设置运河文创开发专项赛事,形成一批运河文创产品。谋划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等特色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一批运河主题文化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