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德州一古村老巷抱紧“梨塘春色”,打造梨文化旅游胜地

发布时间: 2019-10-10 17:38:32 | 来源: 大众网 | 作者: 大众网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梨园村内修整一新的村民广场,亭台水榭、古树老井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志勇 摄

梨园村位于德州市平原县张华镇东部,相家河水库(原相家河)西岸,距离县城22公里,该村因梨树多而闻名。村里有神仙沟、牛角河、望海楼、瓦缸桥等传说流传至今,并保留有古槐、古巷、老屋等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梨园村正抱紧这些瑰宝,向着“江北梨园”品牌之路小跑前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常学艺 通讯员 张大伟

古树、古井、古风

古村落资源真不少

“我今年90岁了,村里的老人属我年纪最长。”9月18日下午3点,村民董兆恒睡醒午觉后,正在梨花池边乘凉。他是一名老供销员,见的人多事多,现在虽有些耳背,但心里亮堂,谈起村里的变化,他直说“没想到”。

梨园村建于1497年,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落。“老相家河处以前是个大洼地,宽300多米,河滩内长着芦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形成一个大的水系。”张华镇副镇长李树军介绍,梨园村古老守旧,世世代代农耕为主,天然的资源没能好好利用,在发展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亟需转变思路改变发展方向。

在村东头一户农家院里长着一棵硕大的古槐,据村内老人祖辈口传,槐树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李树军说,时代变迁,如今老屋已空,可院子仍在,那棵古槐开枝散叶,繁茂如初,蔚为壮观。

经过长时间的研讨,梨园村以“水乡古韵 江北梨园”为主题,以“古树、古井、古巷、古宅、古风”为主线,大力实施“梨塘春色、古树情怀、古巷记忆、马头景墙、井台故事、牌楼印象、瓦缸桥、梨博园”八大景观节点建设,逐步打造乡村振兴和美丽村庄的示范村。

吸引年轻人回乡

乡镇干部有了底气

李树军介绍,梨园村总人口1200多人,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如何吸引他们回乡发展?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一年前,或许他心里没底,但现在他很有信心。

在梨园村往南一公里的大崔庄村,有一片几十亩地规模的梨园,主要搞采摘和优质梨的批发零售。“现在正是果子成熟的季节,中秋节前有大量顾客前来采摘,价格每斤四元,比市场价高出不少。”园区负责人崔书涛介绍,他们园区梨的品质属于中高端,目标直供大型市场或超市,若销售渠道全部打开,利润可观。

在梨园村西南不远的张华村,不少远道而来的市民正在采摘无花果。“我们今年无花果采摘园总面积为60亩,明年预计达到100亩。”经理任凤琴说。

“大崔庄村的梨园和张华村的无花果园发展方向是看得见的致富路,镇政府会重点包装推广,和梨园村的特色产业一起形成生态旅游采摘线路。”李树军说,用绿色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有了人就会有投资,财富慢慢积累,就可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年轻人看到有钱赚,回乡是迟早的事。

梨园村村民董光勇2013年辞掉工作,在乡镇经营起一家建材厂,多年来优先聘用本村的村民。“我们村这一年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接下来的优质种植和高效农业若能发展起来,幸福指数提高了,乡村的发展就越来越好了。”董光勇说。

开发乡村采摘游

打造梨文化旅游胜地

“梨园村计划依托相家河水库生态优势,立足历史文化、乡风文明、产业发展三大重点,打造产学研基地,开发梨园观赏采摘乡村游,着力发展梨树特色产业,逐步打造绿色、富裕、宜居的美丽新梨园,形成集观光、民宿、采摘、科研于一体的梨文化旅游胜地。”平原县张华镇党委书记李好云站在村广场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描述未来梨园村的发展建设,将来首先要对村南牛角河进行清淤治理,建设沿河商业楼,让游客体验乘船观景购物的“江北乌镇”,另外,还要对牛角河和神仙沟连接处的坑塘进行治理,弃土建设湖心岛景观,可乘船观岛。

除生态旅游发展以外,建设梨博园是梨园村的另一重要设想。李好云介绍,在未来规划中,梨博园由梨文化展示区、梨乡民俗与农耕体验区、梨休闲养生文化区等三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展示区组成,将古村的梨文化发扬光大。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专题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