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
         

【寻访大运河文化带开封篇一】一城宋韵半城水

发布时间: 2019-10-10 22:01:14 | 来源: 开封网 | 作者: 李晨翀 | 责任编辑:

11

“汴河通,开封兴”,这句在开封流传的民谣,说明了大运河与开封的关系。汴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开封,是一座运河城市。战国时期,大梁城凿鸿沟、连水系,成为中国历史上以都城为中心构建运河水网的开创者;唐代,汴州城因“漕渠穿城”而成为重要的运河节点城市;宋代,东京城因“四水贯都”而成为全国运河交通的中心城市。这种城水相依的规划,影响了后世1000多年中国运河都城布局和城镇形态。

鸿沟水系分汉楚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遂营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在讲到开封的个性时特意用了“水”之开封来形容。在他看来,开封城的兴衰与“水”有关,而这个“水”就是汴河。

汴河是隋唐宋时期大运河通济渠的一段,其名称始于东汉,但汴河并不是起源于东汉,其历史十分悠久,在隋唐以前是黄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影响极大。

有据可考的汴河的起源,是在战国末期的魏大梁时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葛奇峰在他主编的《大运(汴)河开封段考古调查与研究》中是这样介绍的:公元前364年,当时的魏国为了远避强秦的侵扰将其国都由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迁至大梁(今开封)。定都之前的大梁附近有大片的沼泽地带,特别是中牟附近的圃田泽长年积水,为了兴修水利,同时为了改变大梁附近地势卑湿的现状,迁都之后的魏惠王于公元前360年至339年在大梁附近开凿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当时也叫大沟。

鸿沟是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鸿沟将魏国境内的东西向河流连接起来,形成庞大的水路交通网。修成后,经秦、汉、曹魏、西晋、南北朝,一直都是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楚汉争霸时期,两方争战8年,就是以鸿沟划地为界,两分天下的。楚汉以鸿沟(现在河南荥阳、中牟和开封一线)为分界线,东西分治,东归楚,西归汉。西汉时又称其为蒗荡渠。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鸿沟的路线时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鸿沟从大梁以西的荥阳引黄河水入郑州以东的圃田泽,再从泽东引水至大梁城北,然后折向东南到今淮阳东南与颍水交汇,东流入海。从此,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通过鸿沟连接起来,千里中原变成了水陆通道,灌溉交通更加便利。唐司马贞在《史记》中的“索隐”中谓:“一(渠)东经大梁城,即鸿沟,今之汴河是也。”可见,魏惠王所开凿的鸿沟,也就是后来的汴河。鸿沟的开凿曾极大地促进了当时魏都大梁的繁荣,在之后不久的时间里,就如《史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

运河崛起汴州城

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大学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春迎看来,开封的再次复兴始于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

据史料记载,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炀帝继位后,于公元605至610年间,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北起涿郡,中经洛阳、汴州、山阳、江都,直到余杭,全长4000余里,成为古代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共分3段,其中段名通济渠,即是利用原汴水故道改造而来,它沟通江淮,成为大运河的主干。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余公里,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刘春迎告诉记者,开封在隋代又称汴州,坐落在汴河北岸,系隋王朝东都洛阳与西都西安沟通江淮的东大门,就是因为汴河的缘故,当时的汴州很快成了南北物资的汇聚之地,进而驶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初唐,通济渠更名广济渠,开封一带仍称汴河,系南来北往商旅漕船的必经之地。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这样描述汴河的重要性:“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由此可见,汴河当时已日益成为大唐王朝的生命航线。

刘春迎向记者介绍说,唐代的开封仍居汴河要冲,交通枢纽地位愈加凸显,城市日趋兴旺,被誉为大唐王朝的“王室藩屏”,是两京之外规模最大的城池,也是文人墨客的趋游之地。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曾相邀同游汴州,在汴又恰逢高适,三人结伴游览,同登开封吹台,怀古赋诗,成为一时盛事,更成了千古佳话。《新唐书·杜甫传》对此记载曰:“甫少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汴州刺史的李勉组织扩筑汴州城,把汴河圈入了城内,此举对开封的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运河和开封城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唐代诗人王建在《汴州纪事》一诗中曾这样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津桥”即指汴河上的州桥,位于当时汴州城的正中心,这首诗描写的正是州桥附近的汴河两岸商业贸易一派繁荣景象。

四水贯都东京盛

在唐代,借助汴渠得以迅速发展的汴州一跃而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水陆大都会,为以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乃至于北宋以及金在此的定都打下了基础。

唐末,朱温就是因为占据了汴州这个舟车之会,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于公元907年称帝代唐的。他同时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为京都。后晋称东京开封府,后汉、后周皆因之。

五代除后唐外,均定都开封,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兴建开封,后周世宗尤为突出。他除了别筑新城之外,又大兴汴运,把汴河修成了当时全国的运输枢纽,把开封建成了当时全国的水运中心。正是由于后周时期世宗对汴河的大力疏浚,才终于迎来了北宋时期汴河漕运的全面繁荣,谱写出了汴河自身发展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葛奇峰向记者介绍说,北宋时期的东京,“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并萃京师,悉集七亡国之士民于辇下”,另外再加上文人学子,商旅游民,“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总人口逾百万。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的物资供应是多么的重要。而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古代,水路交通更显得至关重要。

北宋时期,东京被称为“四水贯都”。所谓四水,指的就是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这四条河环绕或者穿过汴梁城,使得城内的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全国南北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于此。特别是汴河更加重要,几乎半个中国的物资都由此河运来。《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水横亘(东京城),首承大河(今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当时的汴河,达到了其自身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当时东京乃至全国的漕运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简直就成了北宋的“建国之本”。

由于天下之财物皆从汴河而来至东京交汇,使得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极为繁荣。茶坊酒肆、娱乐行业是城市发展繁荣的晴雨表,当时的东京城打破了历来都市的街坊制度,允许沿街设立商店、酒楼、茶坊等,并且宋代取消了”宵禁“,开始有了夜市,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进行营业、娱乐,热闹非凡。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运河水滋润下的东京城璀璨夺目的真实写照。画中800多个人物,90多头牲畜,170多棵树和40多条船,将一个“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东京盛世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东京168年的繁盛,没有汴河就没有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

花开花落,繁华似水。北宋之后,南宋与金对峙,汴河也一分为二。自此,汴河开始断流。金代后期,曾以开封为中心,对汴河局部地段进行疏通。金元之后,黄河改道,河患特多,汴河几乎消失。

明代中期,开封为排城内积水,遂于扬州门外疏汴河旧渠一万余丈至陈留。这次疏浚后,到明嘉靖时,开封城内汴渠在延庆观前等处尚有迹可寻。到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开封又遭黄河水淹,这次洪水过后,开封段的汴河基本上全部消失在地表以下。

此河只堪成追忆。身边的大运河虽然远去,古城一次次被埋重建,但是一代帝都千年的风骨不变,河城相拥滋生的气质文化早已生根发芽,这是千年不变的光荣记忆。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