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运河文化带开封篇二】应是天教开汴水 却看山月话州桥
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的繁塔,曾亲眼目睹汴河繁华景象。谭豫增摄
时光荏苒,虽然流淌千年的汴河(开封段)如今的物质实体绝大部分早已湮没在深深淤泥、层层黄土之下,而那一段千古兴替的文化印记却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印发,在开封市委、市政府、文物保护部门以及我市各界专家学者的鼎力合作下,我市对于古汴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利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汴河故道是历史是故事是文化
说起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传世画卷《清明上河图》,大家都不会陌生。图中,占1/3画幅的那条大河叫汴河。汴河今安在?凡是知晓开封历史的人都会告诉你:在地下。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我市文物工作者多年来对古汴河进行实地勘察、对比相关史料记载,目前已经基本探明了这条大河的具体方位和流经地点。尤其是对于北宋汴河故道陈留段的勘察,更是揭开了古汴河神秘面纱的一角。
汴河故道陈留段位于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东北,以陈留镇为中心,西起陈留镇辛庄村西南,东至仇楼镇西白坵村,地跨陈留、罗王、仇楼三个乡镇,8个村庄,全长6公里。
7月25日上午,艳阳高照,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河水,记者从祥符区陈留镇杨兴村出发,沿着惠济河至辛庄,寻找大运河的遗迹。越过一片树林,迎面跃入眼帘的便是宽阔的河面、清澈的河水。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葛奇峰告诉记者,这段全长6公里的惠济河就是北宋汴河故道,这段汴河故道保存完整,是目前开封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运河河道。
史料记载,开封市大运河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汉代疏凿汴渠流经开封,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唐代通济渠改名广济渠,习惯上仍称为汴渠或汴河。北宋依托空前发达的汴河水运定都开封。正是大运河河水的流淌促进了南来北往的商贸,使北宋时的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沧海桑田,岁月无情。曾带给开封几多辉煌和自豪的汴河不知何时变得支离破碎,难觅踪迹了。据葛奇峰介绍,开封段的运河故道今天多淤没于地表以下7米到9米,大多地段地表已基本平整,不见任何河道痕迹。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市各级文物考古部门一直没有停下对古汴河的勘探发掘的脚步。葛奇峰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文物部门在勘探北宋东京外城西墙和东墙时,意外在西郊土城村村南和东郊火葬场大门的西侧,分别勘探出了汴河上的西水门和东水门遗址,从而为汴河遗址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从此揭开了古汴河的神秘面纱。随后,文物部门相继发现一系列与大运河有关的重要遗迹。特别是2007年至2011年,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祥符区文物管理所、杞县文物管理所对大运河遗址开封段开展了连续多年的田野调查、勘探、试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确定了大运河开封段流经的路线,明晰了运河故道埋藏的基本情况,发现了大运河上的部分桥梁、水门和水工设施,找到了一批与运河有关、分布在运河沿线的寺庙、村庄、粮仓、道路、墓葬等运河文化遗产,考察了一些名称因运河而生的村落等。
文物部门的调查勘测显示,大运河开封段全长90公里左右,自郑州中牟境进入后,自西向东依次经过开封市汴西新区、开封老城区、祥符区、杞县,然后进入商丘睢县。其中开封老城区段25公里左右,祥符区段25公里左右,杞县段38公里左右。
通过发掘,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清晰地看到了古汴河河堤的保存、修筑、废弃痕迹,了解到古汴河在黄河淤埋下逐步废弃、被掩埋的地层堆积材料,并为研究运河修葺、废弃史提供了科学的考古学依据。同时,也为今天制定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和考古依据。
千年州桥有明月有清风有诗魂
有河就有桥,桥是河的最佳搭档,桥上刻有河流的记忆,也铭记了河流的历史,更是河流最诗意的点缀。北宋的汴河上桥梁密布,据《东京梦华录》等有关文献记载,北宋东京城汴河上有桥梁13座,州桥是13座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
7月26日上午,记者沿中山路南行,过大纸坊街不到100米,路西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州桥遗址”4个大字。抬头四顾,繁华的中山路上车水马龙,州桥在哪里呢?州桥就在脚下4米多深的地下。
据史料记载,州桥始建于唐代,为石拱桥,原名汴州桥,俗称州桥。宋代将州桥扩宽,改名为天汉桥。州桥跨越汴河,连接御街,北通皇宫大内,南往朱雀门、南熏门,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汴梁城的重要景观。桥两岸店铺林立,笙歌连成一片,每当月明之夜,“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晴空月明,登桥观月的人纷至沓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人们俯瞰河面,银月映着泛泛水波,摇曳生姿,故被誉为“州桥明月”,是东京城八景之一。金元之后,由于黄河泛滥,使大运河汴河段被淤泥淹埋于今开封城地下数米甚至十几米之处,州桥也随之被淹埋于地下。
“1984年8月,中山路中段修筑大型下水管道时,我市考古队在此勘探发现了州桥遗址。”目前从事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周润山告诉记者。考古人员随即对该遗址进行初步勘探,在施工范围内挖出一条南北长20米、东西宽4米的探沟,清理出州桥部分桥面,并清理出桥孔下的淤泥。
后来经过发掘,考古人员确认此桥为南北方向、砖石结构的拱形桥,其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而且州桥正对着开封城的中轴线,是宋朝都城的一个坐标点,类似于今天北京的“金水桥”。
据周润山介绍,州桥桥面被埋在明崇祯十五年黄河水淹埋开封时淤积而成的黏土层下面。根据用砖及建筑手法分析得知,州桥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重建开封城时修建的。
考古人员对州桥桥基等进行分析后发现,明洪武年间重修的州桥,推测是在北宋州桥的原基之上改修桥墩、增修桥券,改棚梁式石桥为砖石结构拱桥而成的。这一特殊现象,从一个断面形象地展示了开封的“城摞城”奇观。
但遗憾的是,因受当时环境和时间限制,我市文物部门仅对州桥进行了部分发掘后,又将其重新掩埋。
不过,令人振奋的是,为积极响应河南省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2017年,开封市委、市政府将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发掘纳入《2018-2020年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库》中,全力推进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2018年,州桥和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7月26日,在位于中山路与自由路交叉口东南角的州桥和汴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考古队员们正顶着烈日进行挖掘清理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在这里发现了24座灰坑、4眼水井、27处房屋建筑基址和1处汴河河道。”周润山告诉记者,州桥作为一座拥有逾千年历史的古桥,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州桥是汴河与古代开封城中轴线交会处的一座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古桥梁,也是大运河汴河段上一座重要的古桥梁。州桥保留了完好的建筑结构、形制特点,特别是保留了木筏基础,把我国桥梁使用木筏基础的历史提前到北宋时期。如今他们正在为州桥的“重见天日”不懈努力。
在上一个千年,州桥见证了开封的辉煌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个千年,州桥必将见证开封的再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