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之恩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和运河有什么关系,总觉得,她是京杭大运河,通过的地区是江浙和山东,与生在河南的我,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发现,我从小就受到了大运河的哺育,直至今日。
我出生的村子,在杞县的东部,名字叫吕屯。这个村子很大,如果村子也划分一二三线的话,这个村一定是“一线村”。因为在我出生时,这个村子就有三千多人,18个生产队。
由于村子大,所以村子里就有许多别的小村没有的机构:供销社、食品站、卫生所、兽医站。不但三天一集,一年还有几个更会。这个村的学校也比较正规,学生多,老师多,文化人也就比较多。同时,也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解放军文艺及各种各样的长篇名著在流通。到现在我还记得,十几个人在兽医站前共读一份参考消息的情景。那时,年幼的我,也是参与者之一。正是在这种“一线村”的文化氛围中,我才毫无目的地读了很多书,为我以后考上比较好的大学打下了基础。有时我也想,假如我出生在了一个小村庄,没有这种文化氛围,也许,我的命运会是另外的样子。
按照通常的惯例,一个大的集市,必须紧靠交通要道,要么靠公路,要么靠铁路。可吕屯靠的什么呢?说实话,她的交通真的很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有些偏僻。后来我才明白,吕屯之所以成为吕屯,那是因为她紧靠古代的大运河——汴河。没有汴河的滋养,就没有这么大的吕屯。
在我们村北,有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洼地,叫北大洼,也叫大河。这里一下雨就积水,常年不成庄稼。倒是有蛤蟆经常叫唤。有一年秋天,在那里收割豆子,收着收着,天就黑了。这时候,西北方向,出现了一片通红的天际。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都往西北方向张望。老年人说,别看了,那是汴梁城的电灯。那时的汴梁城,对于我们来说,就像神话一样。
后来,读了考古专家的文章,我才知道,这条北大洼,就是古汴河的遗址。怪不得老年人都叫这里叫大河。至此,我才弄明白了,吕屯集,是因为紧邻古汴河,才有这么大的规模啊。原来从小,我就是喝着大运河的乳汁长大的。
后来,我来到了开封工作。开封,更是在汴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在宋代,作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的人口曾经有百万之多。这么多人的食粮,全靠汴河运送。我曾经在《清明上河图》一诗中写道:
当我
打开清明上河图
打开的
不是一幅画卷
而是
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车辚辚马萧萧
杨柳吐翠
汴水滔滔
一艘艘大船逆流而上
载满了从东南方运至京师的稻米……
开封人感恩汴河,感恩大运河,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清明上河图。有人把清明上河图做成汴绣,有人做成剪纸,有人做成模型,有人刻成木雕,有人把她写成了小说,更有人把她重现,做成了有名的景点……在全体开封人心中,有一个清明上河图情结,更有一种大运河情结。赵匡胤曾将汴河比作宝带。在我们心目中,助推开封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大运河,助推宋代文化登上我国古代文化巅峰的大运河,永远是一条最珍贵的宝带。虽然,我们现在有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有了国际机场,但悠悠汴水,永远在我们的梦中流淌,永远洗涤着我们的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