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长11.4公里 大运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发布时间: 2019-10-15 10:36:14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王海燕 |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上午9时20分,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旅游通航正式启动,停靠在运河码头的游船齐声鸣笛。首批游客登上游船,体验运河水上风光。站在船顶的观光平台上,视野非常宽阔,平均200米宽的运河河道和沿岸的高楼、公园林地,一览无余。水面清亮,迎风闻不到一丝异味儿。

10月3日,京杭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正式旅游通航,游船行进在运河上。新华社记者关桂峰摄

昨天上午,大运河通州城市段举行旅游通航仪式。通航河道全长11.4公里,途经通州奥体公园、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商务区,可饱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旖旎风光。

通航仪式上,一场场精湛的表演将现场观众带入古代运河漕运繁盛的历史记忆里。一节《通州赋》颂出了通州的千年历史和风土民情;一曲《船工号子》非遗表演唱出了当年运河两岸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的热闹景象;一首《让运河飞起来》带大家窥见了千百年浓缩于一条运河的时代之变。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场表演感染力十足,一幅幅丰富多彩的通州运河文化缤纷画卷在北运河畔徐徐展开。

上午9时20分,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旅游通航正式启动,停靠在运河码头的游船齐声鸣笛。首批游客登上游船,体验运河水上风光。站在船顶的观光平台上,视野非常宽阔,平均200米宽的运河河道和沿岸的高楼、公园林地,一览无余。水面清亮,迎风闻不到一丝异味儿。时不时能看见有市民在河岸边垂钓。

工作人员介绍,现阶段白天开通的航线有两条。航线一:从二号码头始发,途经漕运码头、柳荫码头,而后返回二号码头。此为短线,全程80分钟。航线二:从二号码头始发,途经七孔桥、鸟岛、漕运码头,后返回二号码头。此为长线,全程120分钟。游船上配有讲解员,为游客介绍运河两岸的景观、人文故事、民俗风情等。

运河夜航也在昨晚启动。为方便游客欣赏沿线的夜景照明,夜航航线与白天航线略有不同,即从二号码头出发,途经东关大桥、运河大桥、北运河大桥,而后返回二号码头。全程为80分钟。夜航开船时间为晚上7点和8点半,游船班次将视实际售票情况调整。

北运河通航是北京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通航的通州城市段是从五河交汇处至甘棠闸。甘棠闸至与河北交界处的29公里多的航道将在2021年实现通航。

要想实现旅游通航,首先要治理运河水质。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峰介绍,过去运河是一条臭河,河道平均宽度只有80米。1998年以来,通州区对北运河进行了多次治理,河道平均宽度从80米达到了200米,部分河段达到了300米。河水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五类,实现了不脏不臭无水华。

为了方便市民休闲,运河沿岸设了7处免费垂钓区,并修建了骑行和步行绿道。现在实现了旅游通航,欣赏运河之美又多了一个途径。

推荐阅读
无锡办大运河文化生活节 将“诗与远方”融入日常 ​沿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的无锡,与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9月28日,首届大运河文化生活节在“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无锡惠山古镇启幕。
文韵江苏彰显文化自信 大运河博物馆“搬”进扬州展馆 国庆长假,“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场馆内,人头攒动。正在筹建的大运河博物馆被“搬”进扬州展馆。走进其间,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船,观众站在“甲板”上抬头看,40多米长轴画卷展现了扬州城市中轴线文昌路的风貌,见证了扬州70年的发展变化。 讲解员刘月圆告诉记者,扬州在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是首座“国字号”的运河博物馆。记者在面积为360平方米的展馆内看到,作为扬州精神地标的24小时书房也在体验区“落户”,一座红色的朗读亭引得不少观众进入其中,抒发“我对祖国说”的爱意。
让更多人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一直是网友关注的焦点。据光明网数据新闻工作室统计,近一个月来,相关讨论量达到5.9万余条。网友高度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并普遍认为,大运河文化是传承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 9月28日,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扬州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数十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探讨大运河保护开发的新思路,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谋划策。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