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
王树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古代中国南北水运交通闭塞,那时的人们能倾力开凿大运河,犹如在无鸟之乡看到蝙蝠飞翔一般。”王树理表示,大运河的开凿是古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敢于突破进取的表现。作为一条承载国家历史的人工河流,大运河具有鲜明的中国内涵和包容、开放的文化张力。通过人工河流解决运输问题,打破交通运输障碍,形成联动南北的漕运大动脉,体现着中华民族值得弘扬的实干精神和敢打敢拼、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
“在古代,某种意义上,大运河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不仅促进了沿线各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以山东临清为例,其地方语言就有别于其他山东地区,融合了多地区口音的特征。”王树理介绍,运河与黄河的打通也让东方文明与从古丝绸之路引入的西方文明在运河两岸交融,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好故事。比如,数千里之外的波斯猫在运河两岸繁衍了新的“家族”,藏传佛教人士使用的哈达从明朝开始就在山东的运河城市生产,一些少数民族也定居在了运河沿线的城市书写着多民族和谐共荣的篇章。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纲要》的颁发,大运河沿线纷纷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与开发。王树理指出,大运河历经数千年,其蕴藏的价值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当今运河研究,应着眼于深度挖掘运河文化内涵,讲好大运河故事,更好地传承大运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讲好大运河故事,是新时代民族复兴、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重要传播方式;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对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王树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