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培育大运河、长江、江南文化品牌,江苏将打造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典型范例

发布时间: 2022-08-17 16:51:52 | 来源: 现代快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8月 16日上午,“奋进新江苏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强省建设专场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明办与南京市、扬州市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运河彰显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

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勇表示,江苏正努力培育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品牌。作为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将打造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范例。

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江苏构建“1+1+6+11”规划体系,23个核心展示园、26条集中展示带、153个特色展示点形成空间展示体系。江苏首创的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以及“三种空间形态”得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公室高度肯定并全面推广。江苏省委宣传部直接牵头编制的文化价值阐释弘扬规划是全国首部运河学研究规划,也是首部文化价值阐发规划。

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江苏建立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建成大运河江苏段水文化遗产数据库,淮安板闸、扬州隋炀帝墓等运河遗产纳入新一批国保单位,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稳步推进,沿线文物、非遗、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整体保护持续提升。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实施“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常态化开展遥感监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项目建设。

编撰推出首部中国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打造歌剧电影《运之河》等文艺精品,建成“国字号”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创建工程建成扬州段、淮安段、苏州段先导示范段……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和当代形象不断彰显。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已形成初稿

梁勇介绍,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明确了“以沿江县(市、区)为核心区,沿江8个设区市除核心区外的区域为拓展区,其他5个设区市为辐射区”的建设范围,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等八大工程、20项重点任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已形成初稿,初步考虑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四沿”联动,与长江干流、支流共同塑造“一主七支”长江文化空间格局。同步谋划论证重大项目,初步摸排5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和145个省级重点项目。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开展沿线文物和非遗资源专项调查、工业遗产普查,进一步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制度,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协调推进,启动建设扬子江创意城市群,打造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

江苏还将整合研究力量,组建高端智库。围绕长江与运河、太湖、海洋在文化上共济互融的关系,长江江苏段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等课题,组织深入研究,组织实施长江主题出版、文艺创作、展览展陈等工程,办好长江文化节,持续打造江南文脉论坛品牌。

美丽中轴: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

“运河文化标识更加彰显。”江苏省文旅厅副厅长常胜梅在介绍全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进展和成就时,特别提到这一点。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两个省级专项规划编制出台,依托江河湖海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布局,明确把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作为美丽中轴,助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

运河沿线8省(市)艺术家,以全新的视角描绘大运河“前世今生”和沿线新图景新风貌,历时2年创作完成长135米、高3米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被誉为当代“清明上河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运营,在零藏品、零展品情况下征集各类文物展品超万件(套),创新展示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去年6月开馆以来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和旅游网红打卡地。

从2019年起,立足大运河全域,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连续3年成功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37.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4.5亿人次。

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核心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和展示金陵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京市副市长黎辉介绍。

目前,南京正在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重点建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南京市博物总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推进“梅花戏剧角”和小剧场、新型阅读空间等文化设施建设,推出一批最美书店和乡村特色书店。

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和发展方面,南京将推动文旅商、文旅体、文旅康养、工业文旅、夜间文旅消费等行业融合发展,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建设长三角地区国内大循环的文旅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文旅战略节点。

扬州:隋炀帝墓遗址公园今年年底将建成开放

扬州市副市长刘流介绍,扬州致力于运河文化的精细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国际化合作等。

扬州创造性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扬州151公里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大运河沿线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推进运河三湾风景区核心展示园、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建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一年来,网络预约持续火爆、参观人数突破百万。“运河十二景”评选活动吸引了36万多人次投票。连续多年举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今年上升为国家级论坛。

在推进古城保护更新方面,扬州颁布实施《扬州古城保护条例》,编制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工作方案,精心打造文化博览城、复兴名店老字号、实施名城解读工程;全面实施“考古前置”工作。目前,扬州拥有文博场馆149处、文保单位5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4处。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建成开放,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开放。


推荐阅读
“运河第一闸”附近将添城市会客厅 紫竹院街道具有“一河一院一馆六遗产,八校七所四团四高端”的资源特色,皇家文化、运河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多元交融,区域文化优势突出。市发改委近日批复了紫竹院街道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广源闸位于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广源闸路与南长河的交汇处,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江苏将打造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典型范例 编撰推出首部中国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打造歌剧电影《运之河》等文艺精品,建成“国字号”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创建工程建成扬州段、淮安段、苏州段先导示范段……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和当代形象不断彰显。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核心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保护和展示金陵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已形成初稿梁勇介绍,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明确了“以沿江县(市、区)为核心区,沿江8个设区市除核心区外的区域为拓展区,其他5个设区市为辐射区”的建设范围,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等八大工程、20项重点任务。
靓丽运河 最美“珠链” 过去说起运河流经的城市,都知道扬州有瘦西湖,杭州有拱宸桥,无锡有清明桥文化街区,而今后,我们不必再羡慕其他城市,就在我们身边,古楼林立、码头繁华、游船往来、文化活动频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蕴含文化底蕴的建筑,穿越城区的通航水上游览,还有两岸勤劳的人们,这些大运河景观,将是这座城市最美最靓丽的“珍珠”。木质的栈道,离水面更近,俯身便是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当你漫步于运河一隅,眼前荷花盛放,鸭儿轻轻游过,抬头垂柳依依,远望大桥横卧、古楼矗立,或许身边还会有一艘游船掠过,那是何等的惬意。
大运河沿线非遗将亮相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主会场设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设有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展4个板块,同时举办“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中国味道”非遗美食节、中国茶文化可持续发展协同行动暨茶叶交易订货会等分会场活动,以及学术论坛、座谈交流、曲艺展演及线上活动等。本届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重点展示非遗在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聚焦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以茶文化协调带动茶产业、茶科技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风采,为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介绍,中国非遗博览会是非遗领域的全国性重要品牌活动,已成为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宣传非遗保护理念、引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平台。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