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大运河畔的非遗记忆 南邮学子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7月25日下午,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文化带”课题项目非遗传承人座谈会在苏州博物馆开展。现场,来自南邮的大学生们与苏州当地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通过了解大运河非遗传承人的成长历程,剖析大运河非遗传承人保护的现状,探寻其传承能力的培养开发机制。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也越发引人关注,其中苏州的非物质遗产亦是独具一格,此次“大运河文化带”课题项目将苏州作为重点地区,开展调研访谈活动。“作为非遗传承人,请问您的专长领域是什么?”“您所传承的这项手艺现在和过去有何差别?”“您对目前政府对非遗的保护政策如何评价?”“对您所传承的非遗技艺的未来发展有何规划?”……现场,一个个针对性的问题被抛出,大学生们认真记录着来自非遗传承人的鲜活回答。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刘晓峰告诉记者,此次调研旨在对大运河传统手工艺重要历史发展节点进行记录,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了解、认识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此次调研,有136名同学主动报名参与。我们也希望通过调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竞争力,也为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据悉,该项目调研覆盖规模遍及大运河沿线八个省市,大运“河文化带”课题项目计划研究成果是四本书,包括《大国工匠——大运河边的手艺人》《大运河的集体记忆》《一条河一座城——大运河与城市发展》等,其中,《大国工匠——大运河边的手艺人》针对大运河沿线的非遗项目进行挖掘,也是本次座谈会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