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运河荡漾 童谣盈耳

发布时间: 2019-10-17 15:06:19 | 来源: 杭州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原标题:运河荡漾 童谣盈耳

“回想一下,你们小时候听过哪些童谣?是不是不外乎《找朋友》《蜗牛与黄鹂鸟》《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些呢?”10月14日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寻谣计划”分享会一开始,小河就向台下的学生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似乎现场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为什么老的童谣没有被传唱?

为什么市面上流行的儿童音乐难以令人满意?

社区音乐除了公园和广场舞外是否还有别的可能?

2018年,带着这三个疑问,独立音乐人小河在北京发起了“寻谣计划2018-胡同童谣”。今年夏天,他与自己的团队来到杭州,深入街巷,循声而动。四个多月来,他们通过对老杭州人的寻访,挖掘那些被掩藏在记忆中的城市老童谣,并以线下现场互动的方式进行改编与传唱。

小河说,从盛夏到深秋,当老童谣再次响起,那是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而每一首童谣的背后,都有一个老人、甚至一个家族的起落浮沉。回头再看这些故事,所返照的正是时代如何从过去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无数片段。

1

用童谣的过去与现在,联结老年与青年

8月的一个清晨,“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的第一回,来到了汽笛滚滚的拱宸桥边。运河荡漾,童谣盈耳。

杭州知名作家莫小米唱起了小时候母亲唱给她听的《将军谣》:“啷啷啷,马来了,将军骑马挂腰刀,这个将军脾气大,说话就像放大炮……”凉风习习,桂香阵阵,人来人往,运河船的汽笛声都录进了歌里。一曲音了,莫小米忆起遥远的岁月,口齿不清地跟母亲哼唱这歌,心里仿佛有泪流过。

这也是小河发起“寻谣计划”的初衷之一,现场不仅是录音,而是需要每个人用全身器官去沉浸,去感受。“未来有一天,再次听到这首童谣,他们当时的感知会被瞬间激发,甚至泪流满面。”

以杭州为据点,寻谣团队这次涉足的地域范围相比北京和长沙站,扩大了许多,去往周边的桐乡、义乌、绍兴等地,甚至到了临近福建的泰顺畲乡。四个多月下来,他们一共收集到了90多首童谣。其中,30多首是有旋律的童谣,20多首是没有旋律的童谣。除了当地形形色色的童谣,他们还希望能挖掘到每个城市或地区特有的曲艺或非遗项目。省级非遗桐乡蚕歌,就是这次杭州站最大的收获之一。

第二回中国丝绸博物馆,朱叔叔唱起的《赞田蚕》是家里流传了至少三代的一首蚕歌。在他老家桐乡有着历史悠久的养蚕织绸习俗,大量的蚕歌在人们劳作时传唱下来。《赞田蚕》在其中相当有分量,而且传唱度非常高,流传了几十年,现在仍在唱,生动描述了蚕的一生。

更让小河开心的是,“寻谣计划”将边缘化的老年人和主流青年联结在了一起,并与专业音乐人共同组建一个临时的音乐互动场景,大家能够一起在歌声中度过漫长而愉快的一天。“我们所发现的一首首民谣,就像从田间采来的一棵棵野菜,经过一道又一道工序,变成新的美味,大家共同参与,一起品尝。”

2

在寻找和交流中,发现杭州的儒雅和风情

小河说,“寻谣计划”所寻找的童谣,大多都没有被记录在册,其旋律和词都只存在于老人残存的记忆当中,他们希望通过线下互动的形式去完成童谣“遗珠”的抢救和补录。“但更多的,是通过专业音乐人的改编以及年轻人的参与,在丰富童谣可听赏性的同时,增加其传唱度,达到活化童谣的目的,从而让其自发地传承下去。”

“寻谣计划”的起点是小河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京,他对这座城市足够熟悉。“哪个公园哪个广场,几点老人最多,我都心中有数。而杭州不一样,我发现这里公园或广场的边界非常模糊,老人们分散在各个小区周围,真的不太好找。”

其次,交流方式的差异性。“如何跟杭州老人搭讪,一开始也挺头疼的。毕竟南北语系不同,交流习惯不同。我们只能慢慢摸索,慢慢学习。我刚来的时候,对杭州话一窍不通,待了四个多月现在能听懂60%。”

所幸,“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的队伍里,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志愿者。来自桐乡的佳妮,是这次发掘蚕歌的最大“功臣”,并为团队主动设计各类宣传插画。从广州赶过来的在校大学生,独自跑到绍兴寻找非遗传承人,一路采访、录音、拍摄。对于这些年轻志愿者而言,即使整整一天外出“寻谣”都没有收获一首合适的童谣,但依旧收获了感动与美好。

在大屋顶的樱花树下,大家和温州畲族的雷阿妈、雷大姐、蓝大哥学唱泰顺童谣《放牛谣》;在良渚遗址的莫角书院外,与89岁的周爱云奶奶、莫西子诗一起《数田鸡》……从日落唱到月升,从过去唱到现在。在小河的眼里,杭州人或许不像北方人那么热烈、豪放,但有一份别样的儒雅和风情。

“一首新编的童谣,其内涵远远大于一支录音。它以老童谣的角度,引领我们去复原老人们以前的童年生活,去重走老人一生的生活轨迹,以此去观照一个地区的变迁史,和一个地域文化的演变由来。”小河表示,童谣,再往深里做,就是一个延展性极为宽广的音乐和社会课题。

五年时间,寻访十座城市,是“寻谣计划”的第一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让越来越多的童谣重获新生。在小河及其团队看来,将这些濒临消失的童谣进行新编后返送回音乐市场,也能弥补现在儿童音乐过于成人化和口水话的问题,让亲子群体在音乐美育上能有更多选择空间。

昨晚(10月16日),小河回到“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启动的地方——单向空间,举办了一场总结分享会。他表示童谣的挖掘还将继续,过去的记忆还在回响。

推荐阅读
无锡办大运河文化生活节 将“诗与远方”融入日常 ​沿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的无锡,与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9月28日,首届大运河文化生活节在“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无锡惠山古镇启幕。
文韵江苏彰显文化自信 大运河博物馆“搬”进扬州展馆 国庆长假,“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场馆内,人头攒动。正在筹建的大运河博物馆被“搬”进扬州展馆。走进其间,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船,观众站在“甲板”上抬头看,40多米长轴画卷展现了扬州城市中轴线文昌路的风貌,见证了扬州70年的发展变化。 讲解员刘月圆告诉记者,扬州在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是首座“国字号”的运河博物馆。记者在面积为360平方米的展馆内看到,作为扬州精神地标的24小时书房也在体验区“落户”,一座红色的朗读亭引得不少观众进入其中,抒发“我对祖国说”的爱意。
让更多人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一直是网友关注的焦点。据光明网数据新闻工作室统计,近一个月来,相关讨论量达到5.9万余条。网友高度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并普遍认为,大运河文化是传承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 9月28日,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扬州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数十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探讨大运河保护开发的新思路,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谋划策。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