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本月开馆

发布时间: 2020-04-14 09:56:51 | 来源: 扬州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4月7日,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预计将在本月正式开馆。这座展示馆位于桑园路,共分三层,用古今结合的方式,讲述着扬州作为“运河原点、海丝枢纽”的千古传奇。

学历史

扬州历史地位独特

扬州城,地理位置独特,长江和大运河在此交汇,海丝与陆丝在此牵手。从空间上讲,大运河联系着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长时间成为“东方世界主要国际交通路线”。从时间上论,唐、宋、元、明历代,大运河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商旅货物运往中原,抵达各地的最便捷通道。

展示馆对扬州最早的海外交通进行了溯源。扬州籍其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的位置,和大运河在全国交通中的作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东方著名港口,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长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想象,当年在扬州的港口上,多少运送着中国丝绸、瓷器的货船,在这里扬帆进江入海,又有多少来自国外的香料、珠宝,从扬州上岸,运送到全国各地。大运河和海丝文化,在扬州交融汇聚。

涨知识

扬州自古为造船重镇

作为江河交汇的城市,扬州自古就是一座造船业发达的城市,展示馆完整地展示了扬州古代造船的历史。

1979年在神居山挖掘的一号墓中,有着汉代最高等级的“黄肠题凑”,在部分木椁上发现了一些漆书和凿刻的文字,从中发现“广陵船官材板广”“广二尺二寸,长丈四口一板”等字样,这就证明了在西汉时期,扬州就设有官办的造船工场。从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波斯银器和铸铜鎏金亚洲象、亚洲犀等,不难看出当时的扬州,已与东南亚地区实现了海上交通。

到了唐代,根据西安发现的《唐逊墓志》中记载:“美于造舟”的唐逊,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曾担任“扬州道造船大使”,为唐军渡海讨伐高丽督造过大批战船,可见当时的扬州造船业,已经具备打造出海船只的能力。中晩唐朝时代的扬州,历史地位达到顶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都市。

展示馆内展示着众多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扬州的国际友人的故事。他们中有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还有前来传教的鄂多立克,当然还有扬州人熟知的普哈丁。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他们与扬州的关联,他们与扬州交往的足迹,让扬州这座城市在世界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玩游戏

驾船出海乘风破浪

展示馆有着先进的展示手段,让人在一场声光电的游览中,充分领略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

在展厅一楼,就会看到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不断滚动播放着扬州的文化纪录片,整块显示屏被分为七块,错落开来,如同船上的风帆。在二楼展厅的一面墙上,有一幅元代的扬州繁盛图图卷,画上的扬州市民枕河而居,小船在运河中晃悠,小贩在街边上叫卖。

此外,展示馆还有很多互动的项目。比如在电脑屏幕前,拨动手柄,就能“开”出一条运河来,或北向淮安,或东向如皋。还有一个模拟出海的游戏,观众们可以化身“水手”,掌握着船舵,在大海上航行,但要避开冰山、浮桶这样的障碍物。

推荐阅读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在扬州三湾拔地而起 扬州,三湾公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钢结构主体已经施工到第二层。围挡外,红色和黄色的吊机旋转忙碌;围挡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四川建设者在苏伊士运河上建一座转体桥 四川省铁投集团供图●转动、锁紧装置等大桥核心设备,现已全面复工复产,正在国内进行最后的组装调试●剩余第二批7000余吨钢结构已完成装运准备,待埃及疫情稳定后即可集港发运远渡重洋记者4月11日从四川省铁投集团获悉,“中国造”埃及苏伊士运河大桥项目新桥主墩基础上部构造第一批钢结构安装完成近半,上部构造即将初具雏形。转动、锁紧装置等大桥核心设备,在前期受到国内疫情的一定影响,现已全面复工复产,项目部通过增加资源投入、优化生产计划,正在国内进行最后的组装调试。埃及苏伊士运河大桥项目由四川省铁投集团旗下四川路桥集团和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联合体EPC总承包,是一座转体桥。
山东着力打造黄河大运河等沿线森林城市带 为加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加城乡生态绿量,满足广大居民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林”的愿望,《方案》明确提出持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山东省森林城市、山东省森林乡镇和山东省森林村居创建工作,并确定了具体创建目标和政策保障措施。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张全健: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入开展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四级联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记者:我省近几年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请问在“四级联创”方面下一步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临风读雨,看天赏云 去扬州看运河三湾 这厢运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而热情的扬州人,偏要运河曲折迂回,盘桓逗留,“水儿哟你慢些走,慢些走”。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