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青县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青县篇鉴赏
“青县”在西汉设置称“参户县”,故城在青县南30里。青县古称“永安”“乾宁”“会川”等。东汉末,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而把握朝政。他为北讨乌桓而开凿平虏渠,渠经亭侧,参户城始称“平虏城”。隋时,这里农业发展,又盛产食盐,始设有长芦、鲁城二县。唐代乾宁年间(894年-897年),这里是大运河必经之途,又是盐、粮经济兴隆之地,设军戍守,称“乾宁军”,由军使领戍。五代后周时,除仍驻军镇守之外,又在此单设了一个行政机构永安县,取永久安定之义,表明此处的战略地位较高。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会图片
唐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镇(今河南开封东北40里)举行兵变,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做皇帝,改国号为“宋”,永安县改称“乾宁县”,取天下宁静之义。金朝攻占淮河以北地区后,因这里为漕运要道,仍设清州于此,同时改乾宁县为“会川县”,以御河与滹沱河在此相会而名,州、县同治一城之内。元世祖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全国统一,为保证漕运顺畅,在这里设置清宁府,将“清州”首字与“乾宁县”次字合在一起,取清平安宁之义。明朝省去会川县,县域入清州,约在明末改清州为青县。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会图片
盘古村的传说
据青县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就开始漫游天下,这一天漫游到青县,见天悬日月星辰,地缀水陆山川,又见这里高冈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可谓草肥水美,木秀花香,于是便择此定居。盘古氏带领其家族垫台筑巢,造房建屋。一日在挖坑取土时,正巧挖至海眼,立时泉水喷涌,遂成为后人所称的“盘古潭”。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高达数丈,游人咏其“潭波击碎月,松柏卷青天”。潭内常年泉水满塘,深不见底,且鱼虾繁多,故有“百网百鱼”之说,百里皆闻其名。盘古的后裔不仅在这里修建了盘古墓、盘古村,还修建了盘古沟、盘古港等。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盘古墓
据传,远古那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专家大禹来到这里疏治河流的时候,发现了开天辟地的盘古王的墓葬。大禹对这位创造人类的盘古氏非常仰慕,就在青县城南发现古墓的地方重建了盘古墓,还建了用以祭拜的巨大庙宇——盘古庙,供奉这位人类祖先。盘古氏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盘古”是“槃瓠”的转音,为一种神犬,是个古代人类崇拜的图腾征号,最早见于东汉时武陵(今湖南常德县)少数民族的传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混战,很多人避难南下,部分流民同那里的苗、巴氏等少数民族杂居,对槃瓠产生共同信仰,于是逐渐推演出盘古氏神话传说。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青县篇鉴赏
盘古庙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明弘治和崇祯年间曾重修,清康煕二十七年(1688年)因河流冲刷,设于秋祠西南重建,均有碑记。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当年的盘古庙状似北京的故宮三殿,石、砖、木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前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天;台阶18级,为18层地狱之说;飞檐椽子108根,按36天罡、72地煞而布;毎根椽头系铜铃一枚,照官、商、角、徴、羽五音而置,有所谓“风摇铃响天动乐,光照殿顶地生辉”之说。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中殿塑有南海观音像,股坐莲盆,金童玉女立两侧。后殿设老君、孔子、龙王三塑像,殿前有合欢树两株,殿后铁磐悬于古槐。可惜盘古庙在1947年毁于战火。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作者简介: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