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的家国情怀与广阔未来
淮安是一座与大运河相伴相生的城市,她完整地见证了大运河悠久灿烂的历史。这样一个“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地方,自然成了包括中秋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汇地。作为漕运中枢,淮安服务着全国的漕粮运输。作为漕运中枢和管理中心,淮安在维持隋唐至清末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河工重地,淮安保障着全国的经济命脉。历代生活在这里的淮安人民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巨大代价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洪泽湖大堤至今仍是里下河地区数百万人民的安全保障。作为交汇地带,淮安促进了南北的文化融合。自古以来淮安就是“浮于江海、达于淮泗”的交通要冲,是南船北马转换、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回望这段历史,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淮安,为国家南北文化交流、商品交易、物资交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用好文化体制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按照“建管办+集团”模式,组建正处级事业单位“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市管一级企业“市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明确了责任主体、打造了实施载体,围绕“136”工作布局,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
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个核心”。全面启动“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总督漕运公署、泗州城遗址”5大核心展示园,“里运河、高家堰、通济渠淮河口”3大集中展示带及“板闸遗址公园、淮安水利枢纽工程、龟山御码头遗址”等10个特色展示点建设。梳理挖掘大运河淮安段漕运、河工等特殊文化价值,编制精品旅游线路,科学布局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设置水陆文化体验线路,导入国家文化公园LOGO标识系统,实行公园化管理。通过建设“城市里的公园”,将淮安打造成为“公园里的城市”。
推进“三条廊道”建设。建设文化长廊。宣传用好省《决定》和市《条例》,推进电视剧《运河人家》、影像数据库《大运河口述史》、歌曲《天下运河》等文艺作品创作,推进总督漕运公署、清口枢纽、河道总督院部等运河遗产展示提升、古建筑修缮。建设生态长廊。深入推进大运河沿线“263”专项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年内推动运河沿线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0%,建设淮安运河湿地公园。建设旅游长廊。深化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清江浦“三中心一街区”,提升河下老街文化品位及旅游策划水平,疏浚清口“U字型”河道,还原古运河历史风貌,依托运河资源禀赋,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区和水美乡村,打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
重抓“六大重点”工作。打造中国水工科技馆(筹)。按照“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定位,建设代表世界水平的水利科技展示平台。高质量创建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在京杭运河淮安段全线,实施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景观提升、港口转型升级等七大工程。开展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办好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联展以及“中国运河城市”淮安国际马拉松、中国龙舟公开赛(淮安站)等品牌文体赛事。实施运河主题外宣行动。开展“千秋淮扬、运河之都”大型网宣行动、“见证·运河”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推出“我家住在运河边”系列新闻报道。持续深化管理体制创新。理顺市大运河办和市文旅集团职责关系,调动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优化保障机制。将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制定出台淮安实施规划,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统筹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服务保障。
继承弘扬历史的馈赠,淮安这座底蕴深厚的运河之都,将倍加珍惜机遇,充分挖掘淮扬文化底蕴,大力彰显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大运河淮安段承载的“老记忆”焕发新时代“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