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 2020-06-09 13:50:13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 浦义俊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体育无形资产为核心,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来获得精神和物质价值的一种文化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通过培育富有大运河特色的新型文化业态来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新时代的创新举措将在多个层面带来重大影响,产生诸多积极意义,发挥多元化的时代价值。

服务于流域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地方精准扶贫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将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上升为产业高度,并明确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特色的农业区之一,运河沿线及其周边广泛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其中不乏历史悠久且富有文化气息的古村落。但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运河流域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小差距,如北京、天津、苏南、浙江段相对发达,而苏北、山东、河北等部分流域地区相对落后甚至贫困。因此,基于体育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思考,通过深度整合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资源,以培育体育文化特色小镇、体育文化特色乡村等模式,探索沿河农村的新型产业之路,推动落后农村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助于深度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在大运河沿线的推进,助力新时代大运河流域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服务于流域传统文化保护,

助力学校体育改革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大运河之所以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其历史文脉之绵长、文化气息之厚重、传统资源之丰富。其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也不乏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术、气功、杂技、游艺、民间传统游戏、民间传统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资源集娱乐性、健身性、艺术性、生活性于一体,对于展示地方形象、传播地方文化、塑造地方精神具有不言而喻的时代价值。但问题是,一方面,很多项目由于传承人不足而面临失传的危机;另一方面,运河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些当地学校中的普及性并不高,无论是省市级比赛的项目设置,还是城市文体活动,运河传统项目的身影正逐渐退去。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延续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血脉,助力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地方传承;也有助于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深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文化底蕴,助力学校体育改革。

服务于流域全民健身战略,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意见》指出,要发展特色运动,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要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要促进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交通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等重要文件再次强调了产业发展助力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国家体育产业层面的战略为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支持,大运河流域不仅具备巨大的产业优势,也具备消费需求升级的动力。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大运河流域的体育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提升供给水平,增质扩容,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全民健身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运河流域全民健身战略的有序推进,深度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大运河沿线的扎实推进。

服务于流域生态文明保护,

助力地方创新创业

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也提出要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研究建设一批流域沿岸及交通通道沿线的生态走廊,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规划都反复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尽管不同区域有所区别,但保护性开发是共同要求。也就是说,保护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不搞开发,放弃开发,将开发与保护对立起来,而是要走绿色和生态开发之路。体育文化产业是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生态产业。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便是要将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黄金体育文化水道”。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服务于运河流域生态文明保护,另一方面带动地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推荐阅读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需走融合发展之路 深化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文化是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展现大运河体育文化风貌、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方能革新大运河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基于数字化手段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因此,首先应基于非遗体育元素构建大运河城市体育文化基因。
多元并举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运河体育文化既是运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具有特殊的时空规律性、历史演变性、地方扎根性和社会变迁性,是自然文化、社会文化、时代文化的融合体。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是基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第一,基于实际,细分体育文化市场。
天津市宁河区蓟运河险工险段治理基本完工 截至目前,宁河区蓟运河右堤西关村基段1.3公里、右堤宁河六村至五村段2.6公里、左堤刘庄段3.3公里、左堤还乡河故道至北埋珠段3.1公里、左堤南埋珠段0.7公里、左堤清泥村基段0.4公里以及大杨河圈小北段、李庄子段1.4公里等7处约12.8公里堤防险工段应急除险加固工程已完工、完工率95.5%,预计6月10日前完成全部治理任务,补齐堤防短板迎战汛期,全面确保蓟运河安全度汛。自4月29日起,宁河区按照“轻重缓急、节约投资”的原则,主要采取用土料编织袋方式打筑子埝、对堤防薄弱段进行加高加固、用土工布维护迎水侧防止水流冲刷等方式进行除险加固,“多点开花”同步实施各项工程,争分夺秒确保汛前完成治理任务。本站讯为全力做好超标准洪水防御准备工作,天津市宁河区水务局组织防汛领域专家对区域内一、二级行洪河道开展拉网式检查,共排查出蓟运河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严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问题的险工险段7处、13.4公里。
吴江平望“唱”响“运河小夜曲” “繁华吴江夜运河小夜曲”品牌,旨在打造平望“夜食、夜购、夜秀、夜动”等夜经济内容,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赋能平望农文旅融合发展。”沈春荣说,平望将发挥运河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农文旅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适应大众旅游时代需求的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精心绘就美好蓝图。2020中国·吴江运河文化旅游节暨“繁华吴江夜运河小夜曲”云推介活动5日在吴江区平望镇举行,透过线上线下互动视角,呈现大运河平望段文化特色,助力夜经济繁荣。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