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9月3日开幕

发布时间: 2020-08-21 14:59:45 | 来源: 中国江苏网 | 作者: 周靖怡 陈起增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起源地和大运河遗产核心区域,大运河江苏段已被确定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区。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将于9月3日至7日举办,主会场设在无锡市,分会场设在淮安市。在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以无锡泥人阿福、阿喜为原型的第二届运博会吉祥物——“福运来”“喜运来”高“萌”亮相。

据介绍,第二届运博会将延续首届运博会的目标定位和“融合·创新·共享”主题,同时围绕助力后疫情时期文旅市场重振,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强化区域互动和国际元素,旨在搭建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此次运博会共安排7大板块、15项重点活动,主要包括夜游古运河、开幕仪式、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主题论坛、非遗分会场和互动联动等。

在无锡主会场中,沉浸体验的创新使夜游运河别有一番滋味。依托绕城而过的运河景观、水岸舞台,将戏曲舞蹈、诗词歌赋等古典艺术融入江南运河灵动秀美的自然风光之中,通过全息影像等现代视觉技术进行生动呈现,打造独具特色的夜游实景演出,充分展示无锡江南古运河的独特魅力。淮安分会场同样会令人眼前一亮,开幕式当天,江南大学将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染织绣时尚服饰灯光秀,来自浙江、安徽的传统民歌将和我省戏曲舞蹈等项目同台献演。届时,岛内岛外灯光互映,陆地岸畔游人如织,游船画舫碧波竞流,将在动静结合间演绎出古老运河的别样风情。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线下线上融合形式举办成为了本届运博会最大的特色,线下控制人流,线上全程直播。通过打造“线上运博会”,探索后疫情时代文旅会展全新模式,不仅对重点活动进行全程直播,而且通过设立抖音展区及现场直播间,以直播带览、带游、带货形式,打造自带流量的运博会,让更多人云游运博会。除此之外,第二届运博会立足运河全域,扩大运河“朋友圈”,实现运河沿线城市参展参会广覆盖,参展企业更多、参展项目更丰富、参展业态更多元。在国际疫情的背景下,第二届运博会依旧增加了国际元素,邀请在华国外代表到主会场参加有关活动,同时邀请在苏国际友人参加抖音短视频大赛,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把国际友人眼中的运河美好传递给世界。文旅融合理念贯穿始终,确保每个板块活动既能体现运河文化特色,又能彰显运河独特风情,让人产生旅游的冲动,在传播运河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的发展。

推荐阅读
大运河畔工业遗存“华丽转型”老仓库变身城市时尚发布新地标 此外,二层以上分别规划有品牌展示馆与灵动办公空间,底层设置工业遗存展厅、咖啡、餐饮及商业街等。”杨俊辉透露,目前来谈合作的品牌不少,预计今年下半年,每月都将有3-4场时尚潮流活动。顶层5000平方米露台,能满足汽车、奢侈品、服装、科技互联网品牌活动、综合集市、独立音乐节、戏剧演出、艺术展览、新品发布及政府、行业协会活动等不同规模及类型的会务、活动、展览等需求,实现高品质形象布置。
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9月3日开幕 据介绍,第二届运博会将延续首届运博会的目标定位和“融合·创新·共享”主题,同时围绕助力后疫情时期文旅市场重振,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强化区域互动和国际元素,旨在搭建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将于9月3日至7日举办,主会场设在无锡市,分会场设在淮安市。文旅融合理念贯穿始终,确保每个板块活动既能体现运河文化特色,又能彰显运河独特风情,让人产生旅游的冲动,在传播运河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的发展。
感受运河文化传承 “对话运河”采风团盛赞济宁文化优势 ”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为“走进济宁对话运河”文化名家主题采风活动即兴题写的诗句,他告诉记者,来济宁走这一趟,加深了他对运河的认识,让他觉得不虚此行。“采风是非常好的增长见闻、丰富文学积淀的形式,能够以运河文化为脉络进行采风,是济宁独有的,别的城市不具备的优势。”高洪波在几天的活动后感慨颇多,他表示,回去将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些短的诗文,并邀请更多朋友来到济宁,邂逅运河。
江苏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开幕在即:“云”上再现清明上河图 8月20日,江苏省文旅部门、无锡市和淮安市联合通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下文简称运博会)定于9月3日至7日举办。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