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王树理:讲好大运河故事 弘扬敢打敢拼的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 2020-08-11 10:23:1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网8月10日讯 (记者宋柏霖)“大运河作为我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人工河流,其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日举办的第17期中国网议库系列沙龙活动暨“讲好大运河故事”主题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王树理表示,讲好大运河故事,要深度挖掘大运河资源,多措并举,兼顾大运河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古代中国南北水运交通闭塞,那时的人们能倾力开凿大运河,犹如在无鸟之乡看到蝙蝠飞翔一般。”王树理表示,大运河的开凿是古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敢于突破进取的表现。作为一条承载国家历史的人工河流,大运河具有鲜明的中国内涵和包容、开放的文化张力。通过人工河流解决运输问题,打破交通运输障碍,形成联动南北的漕运大动脉,体现着中华民族值得弘扬的实干精神和敢打敢拼、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

“在古代,某种意义上,大运河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不仅促进了沿线各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以山东临清为例,其地方语言就有别于其他山东地区,融合了多地区口音的特征。”王树理介绍,运河与黄河的打通也让东方文明与从古丝绸之路引入的西方文明在运河两岸交融,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好故事。比如,数千里之外的波斯猫在运河两岸繁衍了新的“家族”,藏传佛教人士使用的哈达从明朝开始就在山东的运河城市生产,一些少数民族也定居在了运河沿线的城市书写着多民族和谐共荣的篇章。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纲要》的颁发,大运河沿线纷纷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与开发。王树理指出,大运河历经数千年,其蕴藏的价值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当今运河研究,应着眼于深度挖掘运河文化内涵,讲好大运河故事,更好地传承大运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讲好大运河故事,是新时代民族复兴、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重要传播方式;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对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王树理如是说。

推荐阅读
建立治理联盟 杭湖(京杭运河·苕溪)流域共治启动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京杭运河、苕溪流域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综合治理,10月10日上午,在东苕溪湘溪大闸,杭州市余杭区与德清县联合举办杭湖(运河、苕溪)流域共治启动仪式。
大运河畔 新地标 10月10日,位于拱墅区大运河中央公园核心区的运河大剧院正在披上“银装”,这座大运河畔的艺术殿堂主体工程已完工,幕墙及室内外装修也已完成80%以上,预计可在明年3月竣工交付。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正阳门(上)” 正阳门俗称“前门”,位于内城中段中央,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高达九丈为内城城门之首,是皇家车轿出入之地。
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印发《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 《规划》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创新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机制,构建大运河国家记忆体系,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大运河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规划》明确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原则,一是坚持价值主导、核心引领,挖掘阐释大运河蕴含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文化态度和思想智慧,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主要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分别简称《规划纲要》《建设方案》),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实施规划。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