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安金明为大运河文旅提五建议探索“云旅游”讲好新时代运河故事

发布时间: 2020-08-11 10:14:5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网8月10日讯 (记者 宋柏霖)近日,第17期中国网议库系列沙龙活动暨“讲好大运河故事”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旅游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员安金明受邀出席。


安金明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大运河文化包罗万象,涉及河运航道、水利工程、文化遗址、两岸城镇文明、人文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覆盖运河流域几十个城市,讲好大运河故事,需要全局视野,系统思考。

安金明认为,讲好大运河故事需要明确讲好运河故事的主体。这些主体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各级政府(运河沿线35个城市各级政府),二是运河相关职能部门(包括航运、水利、文化、旅游、文物、园林、城管、宣传等),三是运河行业关联性媒体、企业、从业人员、专家、社区居(市)民、社团组织(各类联盟、研究中心、协会、学会等)。好运河故事的主体不同,角度就不同,应探索多角度出发多样化传播途径,并在“讲故事中”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运河文化的传承。

安金明强调,旅游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讲好运河故事的重要载体。建议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旅游资源属性、特征、功能和价值,深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分布、等级品质,结合其历史脉络和旅游发展现状,统筹利用及开发大运河文化带旅游资源。

安金明还提出五点建议:从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三个角度出发,对大运河故事进行梳理,开发利用性旅游产品,推出大运河保护与利用性旅游(研学旅行);鼓励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开发高铁旅游(高铁旅游、旅游专列);从遗址、人文、美食、建筑、水利工程、风俗民情等不同角度出发,探索及开发大运河“邮轮”旅行;积极调动运河沿线35个城市研究及开发大运河自驾旅行,进一步开发其关联的驿站及旅行分类服务供给;鼓励运河相关机构积极探索大运河“云旅游”模式,明确整体定位,积极推动软件开发、虚拟旅行,展示运河沿线各城市风貌人情、民俗等,打造5g时代背景下不出家门的旅行模式。

 

推荐阅读
姑苏法院与6家检察院共建合作机制 涉大运河案件快立快审快执 苏报讯(苏报融媒记者邹强通讯员杨萌)日前,由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牵头,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沿线的相城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六家检察院,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深化大运河苏州段生态资源司法保护“1+6”合作机制。签约仪式上,“1+6”成员单位就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合作机制的落实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表示将在案件审判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大运河一体保护,促进“1+6”合作机制落地生根,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协调配合,深化交流协作,筑牢大运河绿色生态屏障,发挥司法合力助力大运河保护。根据相关协议,签约单位将整合司法资源,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体保护,注重多元共治,对涉大运河的案件开启快移、快立、快审、快执的“绿色通道”,严厉打击涉大运河污染环境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大运河武术文化联盟在浙江杭州揭牌 武术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一路走来,形塑了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审美情趣。充分调动运河沿线城市资源和力量,挖掘和保护武术文化,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武术运动,让武术文化遗产“活”起来,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这是当代武术人可贵的历史自觉。希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和大运河武术文化联盟共同做好有关工作,加强日常交流,为中华优秀武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2014年6月24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为大力宣传我省大运河沿线城市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的成就,昨日,由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之声等省内新闻媒体组成的浙江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集中采访团来到绍兴,探寻我市的大运河保护“密码”。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5亿元的浙东运河文化园项目在绍兴正式开工,大运河正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
山东省委召开文物保护工作、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题会议 原标题:《山东省委召开文物保护工作、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题会议》‍。要统筹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出席。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