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孟丹: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助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 2020-08-11 10:10:5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网8月10日讯 (记者宋柏霖)8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7期中国网议库系列沙龙活动暨“讲好大运河故事”主题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孟丹就空间信息技术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打造智能化全方位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发表观点。

孟丹指出,大运河的空间跨度大,遗产数量及类型繁多。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河道总长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为保护大运河,需要摸清大运河的家底,空间信息技术为其提供给了可能。借助空间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装备智能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文化遗产保护从传统的实物保管、维护转变为数字化的文物保管、维护,再升级为智能化全方位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为此,孟丹就空间信息技术助力“讲好大运河故事”提出以下建议。

一、空间信息技术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1)地理信息技术(GIS)

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将文本、典籍等资料通过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行挂接,实现各种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检索以及图示表达。丰富的分析功能,如叠加分析、缓冲分析以及空间插值等功能为历史与社会研究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时空分析工具。

(2)遥感技术(RS)

卫星、航空飞机、无人机、地面测绘等平台,能够提供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资源,为我们进行遗址遗迹的发现、探寻以及文物的保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从不同尺度观测大运河水道分布、水质状况、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举例:夜光遥感大数据研究表明,2011-2014年这四年的内战导致叙利亚83%的夜间灯光消失,大部分叙利亚城镇处于黑暗之中,其中以阿勒颇省最为严重,夜间灯光损失高达97%。从夜光损失比例看,叙利亚人民正在遭受极大的苦难)。

智能建模、三维展示及信息入库等辅助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及其管理。(举例: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借助3D激光扫描技术,巴黎圣母院有望“复活”。Andrew Tallon教授曾在2016年利用球形相机拍摄了巴黎圣母院内部,并创造了全3D扫描。从技术上讲,Tallon的工作对于重建烧毁的大教堂部分至关重要。)

(3)全球定位技术(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实时提供准确、连续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2020年7月31日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可为相关遗产提供精确的空间位置信息。

二、运河与文化传播——以唐诗宋词为例

大运河是一条历史文化长河,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疏浚邗沟、通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的达成,为唐宋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唐诗宋词的登场准备了舞台。运河古诗词侧面反映了当时大运河及其影响区域的社会状况、人文风貌、生活方式,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是我们时空之旅的历史记忆之河。

按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人地关系“流空间”理论,大运河一直是人类非物质空间与物质空间高强度相互作用,是一个典型的人流、物流、文化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构成的流动空间。

如今,大运河与高铁网、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网合一,为我们新时期穿越唐诗宋词的大运河,探访一座座名城名镇、一首首唐宋诗词形成的文化地标,提供了诸多可能。

推荐阅读
姑苏法院与6家检察院共建合作机制 涉大运河案件快立快审快执 苏报讯(苏报融媒记者邹强通讯员杨萌)日前,由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牵头,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沿线的相城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六家检察院,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深化大运河苏州段生态资源司法保护“1+6”合作机制。签约仪式上,“1+6”成员单位就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合作机制的落实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表示将在案件审判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大运河一体保护,促进“1+6”合作机制落地生根,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协调配合,深化交流协作,筑牢大运河绿色生态屏障,发挥司法合力助力大运河保护。根据相关协议,签约单位将整合司法资源,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体保护,注重多元共治,对涉大运河的案件开启快移、快立、快审、快执的“绿色通道”,严厉打击涉大运河污染环境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大运河武术文化联盟在浙江杭州揭牌 武术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一路走来,形塑了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审美情趣。充分调动运河沿线城市资源和力量,挖掘和保护武术文化,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武术运动,让武术文化遗产“活”起来,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这是当代武术人可贵的历史自觉。希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和大运河武术文化联盟共同做好有关工作,加强日常交流,为中华优秀武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2014年6月24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为大力宣传我省大运河沿线城市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的成就,昨日,由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之声等省内新闻媒体组成的浙江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集中采访团来到绍兴,探寻我市的大运河保护“密码”。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5亿元的浙东运河文化园项目在绍兴正式开工,大运河正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
山东省委召开文物保护工作、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题会议 原标题:《山东省委召开文物保护工作、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题会议》‍。要统筹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出席。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