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河南洛阳:运河“遗珠”变“明珠” 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 2020-12-23 11:28:28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王克伟 屈梦蕾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位于隋唐大运河中心的河南省洛阳市,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这条大运河见证了“因水而兴”的古都洛阳千百年来的繁荣与发展,更迭与变迁。 

隋唐大运河因洛而开,奠定了洛阳运河中心地位。据介绍,为顺应隋朝统一之后的新形势,打造以洛阳为中心的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北京,南至杭州,全长近5000公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河洛地区与东南沿海、京津冀地区的联系,成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一条流动的经济长廊和文化长廊,更成为隋唐的生命线,古都洛阳也迎来了隋唐两代的鼎盛和辉煌。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推动洛阳当时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起着重要作用,洛阳利用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交汇的有利地形,成为隋唐两朝的东都所在,迄今为止,对千年古都洛阳的发展影响深远。”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讲解人员讲述道。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因为大运河,洛阳成了一个商船云集的大都市,经济和商业空前繁荣。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促进了洛阳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洛阳的影响力。到宋代以后,随着都城中心的迁移,洛阳逐渐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隋唐大运河(洛阳段)也逐渐没落,成为千年大运河历史长河中的“沧海遗珠”。 

沧海桑田,历史不会忘记大运河,在2014年6月22日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隋唐大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古老的大运河“遗珠”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历史文化“明珠”。 

据了解,隋唐大运河(洛阳段)除了保存有主河道以外,还完整地保留了附属遗存,分别是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位于洛阳市邙山南麓的回洛仓遗址以及隋唐洛阳城内的子罗仓遗址、含嘉仓遗址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发达的见证者。 

根据考古勘探发现,回洛仓遗址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目前已确定的仓窖数量为220座,通过对仓窖分布规律的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将达到700座左右,仓储规模宏大。 

“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隋唐大运河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粮。回洛仓曾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仅3号仓窖就可以储存粮食约50万斤,大约可供1400人吃一年,几百座这样的仓窖布局规程、排列有序,粮食储存量巨大。”回洛仓遗址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为将大运河千年文化“遗珠”真正变成历史文化“明珠”,为古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洛阳市全面落实河南“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推进“全域游”,唱响“四季歌”,提升“老三篇”,打造“新三篇”,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目前,洛阳正在全力打造“博物馆之都”,博物馆数量、种类和发展速度均居河南省首位,博物馆群已成为古都洛阳的文化新地标。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谋划实施,古老的大运河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推荐阅读
苏南运河镇江段绿色航运亮点多 交通执法部门将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务船、工程船、拖轮一并纳入改造范围,对进入河道的其他船舶推行加装处理装置,引导非补贴船舶、小机舱船因地制宜安装生活污水柜。昨天,记者从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了解到,执法部门采取全链治理新模式破解船舶污染物处置难的问题,一体化统筹辖区水域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转运和处置三个环节,实现了船舶污水的零排放,串起了黄金水道绿色生态“珍珠链”。狠抓源头、打通路径的同时,镇江交通执法部门紧盯末端治理不松劲,在全省率先建成京杭运河镇江段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理站,让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到岸、就近处置”。
河南洛阳:运河“遗珠”变“明珠” 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 据了解,隋唐大运河(洛阳段)除了保存有主河道以外,还完整地保留了附属遗存,分别是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讲解人员讲述道。隋唐大运河因洛而开,奠定了洛阳运河中心地位。
安徽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运河上下游的京津、苏杭地区仍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安徽可以利用文化纽带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皖北的人力、土地等资源优势,找准定位,激活历史文化基因,努力在河道水系治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与发达省市加强沟通协调,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带来生机活力。大运河通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促进南北、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它既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北方政治中心的连通渠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的主要连通渠道,江淮物资通过大运河运销各地,驰名中外。把远离京师的黄河下游、江淮流域的粮食和物资调运长安的漕运问题,成为隋唐最要紧的财政问题。
保护大运河 有“1+6” 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1+6”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运河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整体修复的司法规律和审判规则。签订仪式上,“1+6”成员单位就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合作机制的落实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日前,姑苏区法院牵头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沿线的相城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及园区六家检察院,举行了“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1+6’合作机制”签订仪式,建立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的“1+6”合作机制,用法律护航大运河水更清、景更美。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