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一眼千年”:看古往风韵焕新生的杭州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2-21 15:55:52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广济桥。 苏礼昊 摄

中新网杭州12月20日电(见习记者苏礼昊)“半天下之财,悉经水路而进。”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宛如一条纽带,滋养沿河的世代子孙,孕育灿烂的运河文明。无数城镇因运河而兴,杭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运河(杭州段)一隅。 苏礼昊摄

12月17日-18日,来自中央、浙江省、杭州市的十余家媒体走进杭州,聚焦大运河(杭州段)前世今生,他们通过镜头和笔触,探寻这一“城之命脉”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传统技艺继承人在手工艺活态馆展示手绣技术。 苏礼昊摄

于杭州而言,尽管旧时漂泊帆影难以再现,但“运河”已内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城市血脉。目及当下,杭州正通过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活化利用,让大运河古往风韵重焕新生,历久弥新。

杭州仅存的水城门——凤山水城门。 苏礼昊摄

还河于民重现古朴风韵

一部杭州发展史,就是“倚河而兴”的历史。

滨江西兴古镇处于浙东大运河端头,河道两岸白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因为运河,这里繁华一时;因为运河,这里迎来新生”。

这曾是南来北往的中转码头,服务客商转运货物的“过塘行”布满西兴,随着钱塘江河道不断北移,“过塘行”码头也丧失了原有功能。但西兴并未像其他市镇般选择大肆开发,而是严格规划建设活动,通过持续的环境整治,沿河古镇的乱建房屋、车道乱占等现象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粉墙黛瓦下的淳朴生活,任时光如运河水般缓缓流淌,古镇居民仍独处一隅享受宁静。

这一转变还要追溯到2002年,那一年,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被列入杭州新世纪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大运河也自此开启了“还河于民”的历程。

家住上城区紫阳街道的民间护水队队员樊建华便是这一改变的亲历者之一。紫阳街道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水城门——凤山水城门的所在区域,由于城市变迁和航运发展,杭州其余四座水城门均已消亡,唯有凤山水城门和其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仍保留着元明时期的原状,这也让周边居民更加珍视。

“过去这里又脏又乱,人们在这洗衣服、扔垃圾也没人来管,水质十分差。”樊建华说,2013年,几位居民自发组织了民间护水队,从此巡河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事,如今河道里的垃圾少了,水质也得到极大改善。

守护遗产重塑千年文脉

江南“倚河而兴”,与此同时,沿岸的富庶也为江南沉淀下特色的市井文化和航道建筑,位于余杭塘栖的广济桥就是典型代表。

彼时广济桥下来往无数船只,但航行频率和船只吨位的不断提高也让这座古桥难堪重负,舟楫之密也一度让各船只堵塞在广济桥桥孔之下,难以通行。

是推倒古桥还是新开航道?这一选择考验着杭州对运河文化的态度。

1998年,杭州开辟一条全新的四级标准航道,新航道的承载能力解放了广济桥的通行压力,广济桥也得以完整保留。如今,作为大运河(杭州段)上仅存的七孔古桥,广济桥以它独特魅力向游客婉转讲述着运河故事。

运河不仅代表被“物”化的遗产,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

在大运河(杭州段)起点拱宸桥西处,有座浙江省最大的手工体验基地——手工艺活态馆,馆内至今仍保有竹编、木雕、剪纸等二十余项中国传统工艺的记忆。

走进馆内,独特的作坊式场景和传统手艺人的现场展示贯穿整条参观路线。62岁的张燕萍在她的“作坊”内专注雕刻着黄杨木,这一技艺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2013年,张燕萍受邀从温州来到手工艺活态馆,以向游客展示这一传统文化。

张燕萍告诉记者,曾有不少青少年与外国人来此参观对黄杨木雕表现出浓厚兴趣。“技艺和文化需要传承,这里就像一个窗口,能将千年文脉留存下来。”

顺着活态馆向东便是拱宸桥,繁华的旧痕与文化的古韵扑面而来:繁华或将变迁,文脉仍旧续写。

融合发展重谱开发范式

当前运河两岸已形成一条以自然景观为核心,以历史街区、博物馆群、遗产遗迹为节点的文化体验线路。

桥西历史街区曾见证着杭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环境整治中,一批批工业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厂房却得以保存。如今,其旧址上已建有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博物馆群,不远处,“方回春堂”国药馆、张大仙庙等祭祀遗存及大量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化的餐饮店、特色民宿等和谐交融,千年文化在浸润城市生活的同时不断探寻新的发展范式。

乘船行至大城北规划展示馆,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大城北是浙江和杭州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依托大运河运输便利,上世纪初通益公纱厂、武林造纸厂等拉开了杭州民族工业的序幕。此后,杭钢、杭玻、杭丝等一批工业企业也都聚集于此。

随着城市有机更新需求,原有工业文化被赋予新的使命:现有留存的27处工业遗产,不仅代表运河工业往昔的荣光,也承载着运河文化发展的新希望。如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其利用遗存的工业风特色,导入文化休闲、体育运动、产业办公等城市功能,成为运河文化与工业文明融合的新地标。

“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弘扬和利用的文章,让古老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擦亮大运河这张‘世界文化名片’。”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说。

徜徉于大运河沿岸,这座古运河的前世今生仿佛触手可及。运河水缓缓流淌,沉淀千年的风韵也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推荐阅读
近日满载电煤的船舶通过京杭运河山东台儿庄船闸 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走低,为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山东省枣庄市航运部门和水上派出所为电煤船舶开辟绿色通道,为电煤船舶做好信息服务和护航服务,台儿庄船闸和万年船闸可24小时办理进出闸手续,缩短船舶过闸、待闸时间,确保电煤运输水上大通道安全畅通。
水脉文脉交融 跟记者一起寻访大运河古韵今风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共9段遗产河道、13个遗产点,全长约327公里,涉及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5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遗产区面积2658公顷。历史之河阅不尽丰盛文化大运河上文化丰饶,形制不拘一格。为了留住运河文脉,活化文化遗产,长安镇启动了“一坝三闸”周边清代、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工程。
苏州打造“运河十景”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去年,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等,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讨论稿)》。在推进大运河和景观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苏州市综合考虑运河沿线遗产保护、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运河沿线风貌,推进健身步道、景观绿化等周边设施完善,确保与运河主题景观交相辉映。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因此大运河是一条河,更是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学何以成为一门学科所谓学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有相对独立知识体系的一门学问,二是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运河学的知识体系内涵清晰,但内容丰富庞杂,其理论构建和方法运用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分属自然与人文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可为其所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