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对话运河】聊城:传承发展与守正创新中开创运河城市新局面

发布时间: 2020-12-04 17:39:3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网北京12月4日讯(记者宋柏霖)山东省聊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串联起了南来北往的文明,也成就了这座运河古都。俗话说,“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运河流淌至今的百年时光里,在聊城留下了无数印记。全国唯一遗存的临清运河钞关见证历史,延续水城传奇的山陕会馆伫立于此风姿绰约,“天下第一楼”光岳楼实现了水与城的浑然一体。

时光交错中,运河赋予了聊城久盛不衰的繁华;悠悠岁月里,聊城也见证了运河的过往与新颜。11月25日,中国网记者来到聊城,而今,以运河申遗为契机,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样板段工程逐渐成形,流水潆涟,运河将与这座城一起走进生机焕发的未来。

聊城市文旅局局长刘光辉告诉记者,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大运河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聊城市形成了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良好局面。

聊城市文旅局领导、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领导向中国网记者介绍聊城市大运河。中国网记者 宋柏霖摄

刘光辉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对城区运河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形成了融观光、旅游、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景观带。2015年来,聊城市将运河文化作为聊城文化旅游业的主打品牌,将运河的保护开发作为推进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运河旅游开发和全域水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成立了聊城市运河保护开发委员会,组建了市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运河旅游开发专家组并成立了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作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融资、开发、建设、运作主体。为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0年8月份,聊城市出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建设保护方案》,为大运河聊城段的建设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完工的钢化玻璃景观悬索桥 中国网记者 宋柏霖摄

由中国电建市政集团、山东公司聊城项目参建的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经过三年的努力将京杭运河聊城段“通、联、灵、秀”的文章掀开了新的一页,让沉寂许久的古运河焕发新活力。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聊城运河样板段项目经理高德华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清淤河道7.5万方,实现通水,将河道水面拓宽数倍,实现通航,铺设沥青路面8万平方米,实现通路全长。1.6公里的二干渠衬砌,将预制混凝土块改为现浇混凝土衬砌,不仅节省成本还压缩近30%的工期。景观悬索桥联接徒骇河两岸,节制闸联接了园区重要景点,将沿线路旅游资源串联形成大线路、大景区。工程的“点睛之作”是横亘在徒骇河上的钢化玻璃景观悬索桥桥身全长104米、宽3米,距离水面约9米,目前桥梁已基本完工。

“鲁风运河”将成为文化传承的最重要载体

今年4月,《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颁发,提出要打响“鲁风运河”品牌,聊城被列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拓展区。为此,聊城市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以“游运河、逛水城、品阿胶、做英雄、尝小吃、泡温泉”为主题,已形成了以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阿胶养生、水城休闲等为特色的一系列旅游产品。相继举办了“疫去春来相聚水城”聊城文旅推介会、首届聊城“网红打卡地”评选、“聊城人游聊城——引爆十一黄金周”惠民旅游巴士及常态化运营、“冬游齐鲁•好客山东惠民季——聊城暖冬游”等活动,进一步打响了“鲁风运河”品牌,加强了聊城市文化和旅游产品市场推广,扩大了聊城文旅的市场知名度。

刘光辉告诉记者,针对文化和旅游市场,2021年,聊城市将创新宣传营销推广体系,激发广大游客旅游消费的意愿和潜力,进一步提升“江北水城•运河聊城”及“鲁风运河”品牌市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其中包括通过网络媒体、自媒体、网红大V等,对聊城市进行深度体验,并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社交、信息分发等全媒体营销,形成话题效应和新的传播热点,引导网友游客前来打卡。

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

“运河遗产保护基础性工作开展得较早,也较为扎实。”刘光辉介绍,聊城市在运河申遗工程启动初期即开展了运河资源调查工作,搜集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目前,已经有33处遗产点段(共计40处)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录。为增加广大市民对运河的认知和申遗的宣传,2004年,聊城市开工建设了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大型专题性博物馆。

临清运河炒关 中国网记者 宋柏霖摄

建于明代的鳌头矶是临清码头标志性建筑,至今仍然保留完好。中国网记者 宋柏霖摄


临清舍利宝塔 中国网记者 宋柏霖摄

作为最能体现中国运河文化特点的代表性城市之一,临清,成为聊城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点。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井扬告诉记者,临清因运河漕运而崛起,曾是除北京以外华北最繁荣的商业都会,“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临”指的就是临清。为此,聊城市积极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加上地方自筹资金共计两个亿,加强运河遗产点段保护修缮。对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运河钞关等13处重要古建筑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对荆门上闸、荆门下闸等17处水工设施进行了修缮,运河古桥闸得以重现原始风貌;对临清元运河、临清明运河、会通河阳谷段3段河道,以及临清运河钞关甬道、临清舍利宝塔两个片区进行了环境整治;对临清河隈张庄明清“贡砖”窑厂遗址、临清运河钞关基址、阳谷七级码头、东昌府区土桥闸4处运河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七级码头和土桥闸考古发掘更是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刘光辉介绍,自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后,聊城市稳步实施临清运河民居维修、临清清真寺大殿壁画维修等多项运河遗产点段保护修缮工程,编制了大运河阳谷段、阳谷七级码头、七级运河古街等多个保护规划。

打造全域全要素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

刘光辉介绍,近年来,聊城市按照“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四大愿景,守住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两个原则,加强对大运河聊城段的保护和利用,提出要打造全域全要素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围绕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了一系列运河项目,其中,重点项目为两城:中华水上古城、临清中州古城;七镇:戴湾乡土文化小镇、魏湾贡砖创意小镇、梁水生态旅游小镇、李海务漕运文化小镇、七级运金旅游小镇、阿胶养生旅游小镇、张秋现代旅游小镇项目、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样板段项目和江北水城欢乐小镇“聊街”文化情景街区项目。

目前,中华水上古城已改造完成对外开放,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升级改造项目已完成,运河样板段项目和欢乐小镇项目基本完工。运河五期项目、阳谷景阳冈旅游区扩建等一批运河项目正在逐步推进。

推动运河文化博物馆升级建设

11月14日,全国运河沿线32家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成功组建“大运河博物馆联盟”,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受邀参加成立大会,签署了《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协同发展协议》。

刘光辉告诉记者,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将以加入大运河博物馆联盟为契机,牢牢把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机遇,推动运河文化博物馆升级建设。为此,将加强与运河沿线研究机构、兄弟院馆的交流与合作,以运河出土元代古船和馆藏可移动文物修复为着入点,共同培养文物保护修复应用型人才,推动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发展。与文物考古机构协同做好考古发掘品的移交、接收工作;联合民间收藏机构与个人,在不改变文物收藏保管权的基础上借用文物藏品;与运河沿线博物馆文物藏品进行借展,补充、丰富各自的藏品展出内容;举办《驻船坐待两闸平——运河的船与闸》专题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修复元代运河船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运河船只、闸板进行复制或仿制;通过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改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基础工作。拟推出“大运河山东段精品文物展”作为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成立后运河文化博物馆的重点工作,在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交流。在博物馆打造“聊城文创会客厅”,设立文创主题休闲区域,利用虚拟现实、虚拟互动等前沿技术手段,形成一系列现场互动服务、互联网+服务以及文创产品的解决方案,进而完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数字化传播服务体系建设。

 

推荐阅读
2020常州运河工业文旅体验周活动启动 仪式上,常州工业旅游VR地图正式上线。《中国国家地理》“红框·运河工业文旅”新地标揭幕。9日上午,2020常州运河工业文旅体验周活动启动仪式在中车戚墅堰公司举行。
浙江杭州余杭运河街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一是赋能升级,打破壁垒,实现人员共用、信息共享、隐患共治。二是依托平台,试点先行,实现全覆盖治理、全过程记录、全区域巡查。三是统筹谋划,考核导向,实现智慧化管理、数字化考评、规范化建设管理。
用皮影讲述运河故事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立生表示,要发挥好非遗优势,用皮影艺术讲好运河故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把皮影艺术发扬光大。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皮影艺术讲述运河文化,是通州大运河皮影团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寻觅大运河的千年意蕴 8省市摄影家创作完成《千年大运河 美好新家园》 浙江传媒学院的胡晓阳教授亲自编辑,每一张照片都经过细致的选择,每一章节都进行反复的推敲。浙江摄影出版社郑幼幼编辑每一步都严格把关。张友国为总策划,吴宗其、叶用才、胡晓阳为主编。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