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江苏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样本” “黄金水道”再焕新生

发布时间: 2020-12-18 17:37:02 | 来源: 长江经济带发展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秋水时至,在扬州施桥船闸京杭大运河入江口门段,水面壮阔,船行如织,沿河绿意盎然,岸边灯塔矗立,古老的运河如同美颜加滤般焕然一新,让人油然而生“往事越千年”的怀古之思,更由衷地感叹“换了人间”。

在全长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上,江苏境内长达687公里的“黄金水道”稳居C位。运河贯穿全省南北8个地级市,是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丰富、保存状况最好和航运利用率最高的区段。“作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江苏着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江苏十大样板,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正是其一。”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兼省铁路办主任陆永泉表示。目前在苏州、扬州、淮安的代表性特色航段,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先导段亮点耀然呈现。

绿色生态诗意栖居

“如今的运河如同一条绿色的生态走廊,勾勒出的画卷,凝聚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进步。”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处工作人员很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做好航道的生态护岸对实现碧水蓝天、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流生态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实施航道护岸工程时通常只考虑安全性及耐久性,多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修筑硬质护岸,隔断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在外观上也显得单调生硬。现在,沿着淮安九龙湖公园至淮安船闸16公里航段顺流而下,两岸都是由芦苇、菖蒲、垂柳等水生植物组合种植形成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可以满足减风消浪、固土护岸、吸污净水功能,同时与临河的城市景观互为延伸,自然融合,为沿岸的居民开辟了亲水休闲的生活新空间。

家住运河边的苏州市民李佳近来颇有住上“景观房”的幸福感。在大运河沧浪新城段,原先两岸乱垦乱种的菜地与违章搭建不见了。今年5月,随着“花香航道”的建设,河边栽植上了成片的紫叶狼尾草、美人蕉、鸢尾、花叶芦竹、黄菖蒲等各色花木,还有一些造型别致的景观小品点缀其中。“听说这些花坛呀、字母呀都是3D打印出来的,用的还是建筑废料,太神奇了!”李佳说,“春天花开的时候,好多人来这里拍照。我没事就来散散步,感觉住在运河边上蛮惬意的。”

有效的污染防治可从源头上保护运河生态环境。在运河扬州城区段,地方海事部门的专用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船(俗称“垃圾船”)正在为“苏发达货8938”号货船转接生活污水。从“垃圾船”上拖过来一根长长的管道接上了污水接收口,货船上积累数日的污水就自动开始转排。

货船船长马继文又拎过来几个装满的垃圾袋,逐个对应放进了污染物接收处置船上的分类垃圾箱。“我们船上每天差不多有五六十斤污水,过去就直接倒进河了。现在,污水储存柜可以存十天的污水,不仅沿河的港口、码头可以接收,不少河段还有这种流动‘垃圾船’,打个电话给12395,‘垃圾船’很快就会开过来,就地免费接收垃圾、污水和油水。以前河面到处漂着垃圾,看着让人糟心,现在环境变美了,心情也好多了。”眼下,扬州对400总吨以下运输船舶实施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基本完成,为船舶配备了环保设施,并以主动服务促进治理,构建了零排放、零污染的船舶防污染体系。

智慧航运以人为本

苏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全线中等级最高、运量最大的航段,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货运密度居世界内河第一。面对庞杂的航道事务,苏北航务管理处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建成“智能调度系统”,使闸室平均利用率由70%提高到80%以上,相当于在苏北地区又建了一条年通航量千万吨级的“新运河”。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切实提升了通航效率,造福于船民。

在淮安船闸办事厅,皖华运0868号的船员盛伟来取快递。她拿出手机扫了扫智能快递柜的二维码,取出了儿子从老家寄来的日用品。“儿子算好了航行时间,提前给我寄到船闸来了。现在真是太方便了。”上岸之前,她已经通过手机“船讯通”APP完成了过闸登记、缴费,“以前过闸要上下船跑几趟办手续,费时又费力,现在可轻松了!”通过整合“船讯通”和新版便捷过闸系统建立的“水上ETC”,船舶过闸时间由原来的3-4天缩短到现在的平均5小时左右。

下一步的智慧船闸建设还将完善船闸运行调度实时在线服务,拓展便捷过闸手机APP功能,全面实现运河船舶过闸登记、缴费、取票全流程“不见面办理”,提供“预调度”“零等待”和“全天候”过闸服务。

运河两淮段航道常年待闸船舶多,在2019年七八月份的低水位期间,待闸船舶达五千多艘,一万多名船员的生活用水用电基本保障都成了问题。为此,在淮安黄码大桥下游左岸建设标准化船舶锚地服务区被列为江苏交通“2020年为民服务实事项目”之一。如今,在淮安段黄码大桥下游左岸,1.5公里长的现代锚地即将投入使用,可容纳60艘船舶停泊,满足1000吨级拖带船队顺靠。锚地还配套建设了自助岸电接线桩、智能供水桩、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分类接收装置等设施,全部免费向船民开放,为过往船民们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水上服务区”。

一张蓝图绘运河。根据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的规划,到2022年,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将努力京杭运河建成航道环境整洁美观、港口生产智能高效、船舶装备节能环保、航运资源节约集约、航运服务人文智慧的绿色航运示范区,航运科技水平显著进步,航运文化品质显著提升,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航运发展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10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分别与四个先导段辖区市委市政府签订了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各方高效协同之下,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建设将串珠成链,以全面打造“全国内河航运标杆”和“世界内河航运之窗”为目标,为江苏交通强省建设增添新动能,为千年运河发展奏响时代最强音。

“诚”享优惠便捷过闸

10月15日上午,京杭运河淮阴船闸航政艇“航政266”悬挂着“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步步难行”标语,缓缓驶离船闸码头。当天,苏北运河沿线船闸纷纷开展信用交通宣传日活动,向过往船员宣传信用交通知识,用多样的形式让守信的种子在运河上开花结果。

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许多船员。“怎样加诚信分?信用船舶有什么过闸优待政策?”面对船员的咨询,船闸工作人员详细耐心讲解。根据规定,苏北运河对过闸船舶实行诚信管理,最低一级、最高五级。船舶每次过闸诚信无违规,按要求待闸过闸,就可得到“基本分”,发现航闸管理隐患、合理化建议、废水垃圾文明回收,都可获得诚信“附加分”。达到“三星级”以上船舶,就可使用跳号权,诚信等级越高,享受的政策越优惠,过闸越便捷。

前来咨询的“皖池州化127”的船主刘师傅,船舶刚好已经达到了三星级,当场体验了一把免费加水服务。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老刘打开了船讯通APP,在船闸远调码头智能加水机上一扫,干净的自来水就顺着水管流进了船舶储水箱。“船闸的水,又干净,又便捷,比在外面加的水质好得多!”老刘高兴地说。

像这样的“指尖加水”在淮安船闸已经越来越受欢迎,从今年7月底智能信用加水推行以来,淮安船闸已经为62艘船舶提供了185次服务,免费加水130吨。

近年来,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处把船员过闸诚信加入到了船舶信用管理,船员越守信过闸越便捷。诚信船员除了能享受“船讯通”功能应用权限、获取优先过闸资格、免予实船检查复核、免费加水、收取快递,甚至还可以享受苏北航处的偏远地区运费补贴,网购生鲜,到指定地点取货,漂泊在水上的船员一下子就融进了“城市生活圈”。

“我现在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了!邵伯船闸不仅给守信船舶加分、向我们宣传知识,还给我们送福利,真是太客气了。”在邵伯船闸,“鲁济宁货3838”船主郑师傅接过大米高兴地说。邵伯船闸组织党员志愿者走进服务窗口和航道船头,扎实开展“诚实守信,一路畅行”主题宣传活动,还购买大米对部分船舶进行了慰问。

从“指尖加水”到“指尖购物”,再到免费WIFI、休息读书、免费自行车服务,苏北航务处给这些诚信船员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大礼包”,让“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步步难行”在广大船员中形成了共识,让船员感受了闸船互动信用过闸新体验,得到了过往船员的纷纷点赞。

(来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网网站)


 

推荐阅读
航拍扬州运河三湾 “生态项链”展冬日韵味 泱波摄运河三湾犹如一串镶嵌在运河之上的生态项链。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区域位于扬州城市南部,原为城郊结合部,环境脏、乱、差。泱波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堆山叠石、亭台轩榭、步道连廊、抱柱楹联的精心点缀,再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古典园林韵味。
守好新旧“江南第一闸”,让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繁忙的大运河有成千上万的船舶在跑,产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让船上的垃圾上岸,谏壁船闸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能垃圾柜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在被誉为“江南第一闸”的谏壁船闸,一艘艘运输物资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在距谏壁船闸10多公里之外的镇江市老城区太保巷,在明清时代承担“江南第一闸”角色的大运河京口闸正迎来重生。
大运河(余杭段)文化带建设,让“流动的文化”熠熠生辉 项目进展如何。余杭发布悠悠大运河泽被千年,宛如多彩的绸带蜿蜒而来,孕育了余杭的江南水乡文化。该项目将传承运河历史,发扬红色文化,弘扬乡村旅游,打造蓝绿交融的活态田园运河风光带。
高明调研运河新区水利设施 ​近日,德州市新区建服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高明到京津冀产业园魏集村、赵虎镇调研水利设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