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高质量推进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幸福水天堂”新名片

发布时间: 2020-12-18 17:36:50 | 来源: 新华报业网 | 作者: 吴琼顾介铸赵晓勇董鑫蒋文超杨玺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交深冬时节,古盐运河畔,江苏盐税博物馆犹如一颗璀璨珍珠,嵌入泰州古盐运河文化带的生态人文“项链”。12月17日下午,“践行嘱托开新局”全媒体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全国唯一一家以盐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江苏盐税博物馆,探寻这座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的历史文化古城,如何高质量推进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幸福水天堂”的新名片。

青砖灰瓦,花格窗,位于大运河泰州古城护城河集中展示带的江苏盐税博物馆,占地17285平方米,建筑面积2007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代民居风格。步入其中,内部展览分为“盐税的起源”“盐税的变革”“盐税的贡献”“盐税与江苏”四大板块,盐税史料的展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多媒体、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结合声、光、电及雕塑、仿真等手法,立体地展现了全国尤其是泰州的盐税文化发展史,一下将参观变得趣味盎然。

古盐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漕运经济的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泰州文旅集团讲解员肖潇介绍,泰州自古就是海盐的重要产地。泰州盐税,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是古泰州盐场的开拓者,汉代有运盐河,唐代有海陵监,宋代有盐税印,元代有运盐司,明代有广盈仓,清代有税务碑、泰坝掣盐衙署。唐代时全国有六大盐区,泰州为两淮之首,“天下盐赋,两淮居半”,“两淮盐税,泰州居半”。

一枚刻有篆书“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朱记”阳文字样的税务铜印,是盐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专家考证,该铜印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铸造。此印章长5.5厘米,宽5.3厘米,高1.3厘米,印背上纽的右侧凿有“庆历七年”4字,左边凿有“少府监铸”4字。此印是公印,据了解,公印一般过了使用期限即会销毁,这枚铜印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此印为研究我国古代税赋历史,尤其是研究泰州地区的盐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就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盐运河,泰州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叶慧莲说,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是做好古盐运河工业遗址保护,将古盐运河工业遗址群项目纳入产业规划,整合、开发、利用好相关项目,重点做好泰来面粉厂、梅兰文创园、梅兰春酒厂等工业遗址保护工作。第二是做好古盐运河文化的建设,包括做好古盐运河文化广场建设,做好古盐运河相关文史挖掘、开发及利用,做好古盐运河文旅推介。第三是做好古盐运河文化的输出,包括举办高端盐税文化论坛,做好盐税文化推介策展工作,做好精品研修课程开发等。

古盐运河泰州段全长约37公里,未来泰州将建设成为大运河盐税盐运文化的活化石和天然博物馆,传承和展示江淮文化、三水古郡、泰州精神的多彩运河。

交汇点记者吴琼顾介铸赵晓勇董鑫蒋文超杨玺

 

推荐阅读
航拍扬州运河三湾 “生态项链”展冬日韵味 泱波摄运河三湾犹如一串镶嵌在运河之上的生态项链。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区域位于扬州城市南部,原为城郊结合部,环境脏、乱、差。泱波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堆山叠石、亭台轩榭、步道连廊、抱柱楹联的精心点缀,再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古典园林韵味。
守好新旧“江南第一闸”,让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繁忙的大运河有成千上万的船舶在跑,产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让船上的垃圾上岸,谏壁船闸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能垃圾柜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在被誉为“江南第一闸”的谏壁船闸,一艘艘运输物资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在距谏壁船闸10多公里之外的镇江市老城区太保巷,在明清时代承担“江南第一闸”角色的大运河京口闸正迎来重生。
大运河(余杭段)文化带建设,让“流动的文化”熠熠生辉 项目进展如何。余杭发布悠悠大运河泽被千年,宛如多彩的绸带蜿蜒而来,孕育了余杭的江南水乡文化。该项目将传承运河历史,发扬红色文化,弘扬乡村旅游,打造蓝绿交融的活态田园运河风光带。
高明调研运河新区水利设施 ​近日,德州市新区建服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高明到京津冀产业园魏集村、赵虎镇调研水利设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