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快来打卡苏州大运河边的绝美步道

发布时间: 2021-02-18 17:19:00 | 来源: 苏州高新区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一条京杭大运河,串联起千年的历史与繁华。  

现在,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又多了一条绝美的步道。

趁着春节假期,挑个阳光明媚的天气,赶紧来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体验一下吧。

这是一条集文化特色与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颜值生态绿廊。

(设计图)

步道总长13千米,东岸7.2千米,西岸4.9千米,进行分段打造,不同主题和风格景观绿化效果,实现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多角度、多层次融合。  

工业段

古镇段

城市段

文星走廊

对岸是文昌阁,景墙上面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文体,利用字体的演变史,向大家展示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光云影

以大型文化墙演绎浒墅关的历史,也是一幅描绘浒墅关未来的繁华图。  

除此之外,沿途还设有文运广场、观景平台、观景草坡、时尚驿站场所。

除了生态绿廊,大运河沿线的公园、景观、体育设施也为这条健身步道增色不少。  

“红黄蓝”三色的彩虹步道,运动元素满满,散步在“彩虹路”上心情瞬间就能明朗起来。  

在夜间灯光方面,保留大运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风貌相统一匹配。

老百姓心中“最美步道”当属浅湾步道坐落在浅湾商业街西、京杭运河东岸,连接着兴贤桥、浒关桥、南津桥......串联起了城市的古韵今风,还原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江南水乡生活,也成就了浒关人休闲健身打卡的新去处。  

步道两旁的植物以樱花树为主,期待一下好看的步道两边樱花飞舞的美景。

(设计图)

在浒墅关的运河公园,处处设立着扫码阅读展示牌,展示了浒墅关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以及居民休闲文化,让市民在悠闲漫步中便对这座千年古镇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而作为苏州“运河十景”之一的浒墅关古镇项目正按照做好古迹保护、修复,重现昔日钞关盛景。  

此外,高新区还将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文旅产业、文化艺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积极发展数字文化,培育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的新型文旅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商贸、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具有浒墅关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运河文化产业带。  

目前,《苏州高新区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加紧编制中,随着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特色鲜明的古运河盛景将在千年水道两岸再次绽放,滔滔不绝的河水见证了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起来走走吧,你会发现苏州高新区不一样的美。

 

推荐阅读
“四川造”埃及苏伊士运河铁路桥成功试转 ●四川路桥继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挪威贝特斯塔德桑德大桥之后,又一座在“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下斩获的大型桥梁项目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眉灵)3月16日,远在埃及的四川路桥埃及苏伊士运河铁路平转开启桥项目部传来消息:世界最大的平转桥——埃及苏伊士运河铁路桥EPC项目新桥转动装置成功试转,标志着新桥建设又一关键工序完成,即将进入第二批钢结构安装施工,距离建成通车再迈一步。项目建设包括在新苏伊士运河新建铁路大桥及对旧苏伊士运河现有铁路大桥升级改造。该项目也是四川路桥继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挪威贝特斯塔德桑德大桥之后,又一座在“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下斩获的大型桥梁项目。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风光带春景如画 近年来,淮安市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对京杭大运河岸线的生态保护建设,建有慢行步道、亲水平台、景观小品等,构建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交流体验为一体的滨水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河北香河打响北运河旅游通航百日攻坚战 香河县北运河旅游通航施工现场,工程机械有序作业。3月11日,香河县召开北运河旅游通航百日攻坚誓师动员大会,对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再部署、再落实。在北运河的岸边河滩地上,上百辆工程机械有序作业,挖掘机、推土机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香河县北运河旅游通航施工现场,工程机械有序作业。
今年下半年扬州运河三湾景区将现两大新景观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已全面开启建设,计划今年7月开放在大运河博物馆东侧,又一项重点工程项目、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已经全面施工建设。大运河博物馆最后一座塔吊拆除,土建全部完工日前在大运河博物馆施工现场看到,工程最后一座大型塔吊已经拆除,这标志着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大型施工画上圆满句号,土建全部完成。日前现场采访时看到,如今在运河三湾风景区,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及附属工程最后一座塔吊已拆除,土建全部完工,开始全景呈现。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