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重塑风流 “五水共治”再绘新景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到来之际,杭州市高新区(滨江)西兴街道组织了一场“云游西兴闹元宵”直播活动,观众们在主播的带领下,沿着官河一路“云游”千年古镇,剪窗花、做灯笼、猜灯谜……好不热闹,白墙黛瓦的老街在小桥流水的官河映衬下,呈现出古色古韵的江南美景,更是让屏幕前的观众直呼“仿佛穿越了”。
官河处于浙东运河端头,有段时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黑臭河”,近年来,经过“五水共治”的整治,官河先后完成了河道清淤和截污纳管工作,对河岸开展全方位、全角度的清淤和污水管网的提升改造,清淤约22000余方,提升改造污水管网约1500余米,对污水处理做到应收必收、应纳必纳,管网应改必改,基本实现污水零直排。流畅、水清、岸绿、景美也已成为官河及其两岸的新常态。
在滨江,变美的不止这条官河。
自“五水共治”工作推行以来,滨江的水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目前,滨江区已累计开工建设治水项目500余个,累计投资约50亿元,2020年年底,滨江区以85.3分的优良成绩率先在全市通过“污水零直排区”验收,白马湖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太庙桥河、庙后王河、永久河被评为市级“美丽河道”。
因水得名,拥江发展,“水清岸绿”的水环境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又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作为杭州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滨江区共有41条大小河道与1个湖泊贯穿其中,水域总面积约150万方,这里河道交错,管网密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江产业园区与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无论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问题,还是河道淤泥、漂浮物的清理问题,都给治水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如何破解监管难题,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措施,提高滨江区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滨江区围绕“数字滨江”建设,大力推进数据赋能治水的滨江实践。
平静的水面上,一艘小船缓缓航行,它所到之处,水面上的漂浮物、垃圾等被收入“腹”中,这是2020年8月起,在滨江区开展应用的无人机、无人船治水场景。
滨江的“治水利器”,还有很多——
“三水合一”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排水设施运行监控系统像无数双“眼睛”,实现全区雨水、污水、给水的运行、监控、调度等功能;80万个网格如同80万个“神经末梢”,全面监控辖区河道水文、水质、实时环境及雨水管网水位等信息;在引水端,各个排灌站加装水质浊度已经实现了自动检测仪和自动处理,可对引入的钱塘江原水进行预处理,引“清水入城”。
而这些“利器”,都被一个“大脑”——滨江治水云平台统一调度,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治水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各类涉水事件的感知、决策、预警、调度与控制能力。
积极借助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断深化“科技治水”成果的同时,高新区(滨江)也积极为各类高新企业提供更优营商环境。
自32家企业上任“科技河长”后,2020年6月,高新区(滨江)又成立了“科技治水联盟”,“滨江设计、滨江制造、滨江建设、滨江运维”的一体化应用模式,不仅实现对企业的反哺,且不断向全国输送科技治水的“滨江模式”。
水清了、景美了,可亲、可玩、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一流现代科技新城正在悄然走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治水工作开启新征程的一年。高新区(滨江)治水办负责人表示,高新区(滨江)将积极借助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充分展现高新区“科技”与“创新”的基因,对标“走在前列”,形成“滨江经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演更多“产城人”融合的“滨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