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答好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现场评论·古运河 新活力②)

发布时间: 2021-08-24 14:06:33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一条流动的、繁华的大运河,必将日益展现美丽与魅力、功能与价值,让广大群众感受更多美好、收获更多实惠

在江苏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江南古运河穿越而过,河与桥错落有致,精致的江南人文景观尽收眼底。看岸上走廊,一幅61米浮雕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刻印着近代老城古运河沿岸景色,令人印象深刻。

漫步古城街道,传统水乡文化与现代生活气息融合并存。街区相关负责同志说,如何在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和古迹保护中寻找平衡,确实是一个考验。特别是前几年,随着部分居民陆续迁出,不少人都很关切,历史街区怎样保留原生态文化。既留住原汁原味的运河文化,又带给人们更多新的体验;让运河葆有那份“活的遗存”,又让人们增添“美的享受”——这道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必须答好。

做好保护的文章,才能留住独特的风情。在清名桥街区,核心区域的大部分建筑都以保护性修复为主,体现着运河古建特有的历史价值。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不破坏不损害遗产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对两岸群众的日常生活要“最小干预”,尽可能保留原生态风貌和风俗人情。经过一段时间综合整治,运河两岸重新焕发活力。如今,大小游船畅行在运河上,沿运河建设的博物馆、运河公园、文创中心均对公众开放,传播着历史文化知识,赓续着运河文脉。兼具城市交通和旅游观光功能的环城“水上巴士”,载着本地市民和往来游客,穿行于运河美景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运河育人,更应惠民。在运河苏州段平江、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曾一度使用“三桶一炉”:用吊桶取井水、洗澡用浴桶、方便用马桶、做饭用煤炉。经过综合规划,当地对沿河建筑立面进行整修,修复驳岸河埠、截流污水、改造管网;对一些老建筑,尽量保护原有结构基础,结合新材料提升改造。当地负责人表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改善民生并不矛盾。”通过实践,在维护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的同时,让运河古建中的居民和游客,既能体验运河传统文化,也能享受现代城市生活,更好造福于民。

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归根结底要惠民利民。河与人和谐共生,沿线的生态环境与上岸渔民的生活保障理应统筹兼顾,运河水上观光文旅与绿色航道交通应该齐头并进,运河文化保护同提升城市品质、民生改善可以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其实,“运河文化带”也应成为“惠民工程带”。一条流动的、繁华的大运河,必将日益展现美丽与魅力、功能与价值,让广大群众感受更多美好、收获更多实惠。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着力加强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沿线必定能留得住历史文化乡愁,让美好生活乘“运”而来。

(作者为本报江苏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3日 09版)


推荐阅读
浙北将添一个运河水乡特色休闲旅游古村落 接下来,桐乡市将根据《规划》,以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践行“未来乡村”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桂花村优越的生态环境、浓郁的历史氛围、丰富的文化资源等,从古建筑修缮与古道修复、历史文化传承、村庄优化布局、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把桂花村打造成为浙北运河水乡特色休闲旅游古村落。记者了解到,根据《桐乡市石门镇桂花村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桂花村将围绕“百年桂花香,运河田园居”这一形象定位,按照“一心、一环、四区”(即综合服务中心、“悠然画港”滨水休闲环,桂花文化体验区、运河人家休闲区、花园新村居住区、生态田园景观区)的空间布局,有步骤、分阶段开展保护工作和推进居民生活、旅游设施的建设。本次评审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复兴悠久传统村落、营造文明生活方式”的总体目标,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规划的主题定位、功能分区、古建修复、文化发掘、道路及基础设施配套、空间景观、存有环境保护以及发展思路等进行评审。
长赐号集装箱船将再次通过苏伊士运河 因事件而排队等候的422艘船只中的最后一艘于4月3日通过了运河。3月23日,长400米、悬挂巴拿马旗从中国驶往鹿特丹的“长赐”号集装箱船在苏伊士运河第151公里处搁浅,造成长达6天的交通堵塞。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表示,“在伴航船只的过程中将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
运河两岸“表情”丰富生动 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本报记者吴桥燕赵风情美食园陈雷摄沧县大白洋桥倒虹吸水利枢纽大运河景观带陈雷摄随着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持续推进、运河堤顶路的全线贯通,运河沿岸各县(市、区)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不仅带来了良好生态环境,也使大运河文化更加丰富,带动沿岸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让百姓得实惠。■记者思考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过程中,我市运河沿线各县(市、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弘扬运河文化内涵,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为运河故事添加丰富、生动的注解,让流动的运河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动,东光县依托北起南霞口、南至连镇的10万亩森林长廊,打造大运河森林公园。
江苏淮安:大运河畔,有间“群众看报室” 同一块广场,在不同的时代,宣传了革命文化、大运河文化。游人如织的漕运广场西侧,83年前成立了“淮安群众看报室”。看报室大致方向“选择在现在的漕运广场西侧,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里当时人流量比较大,是文化活动的地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