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首届“亮马国际风情音乐节”开幕 乘船夜游感受运河文化

发布时间: 2021-10-08 14:38:30 | 来源: 中新网 | 作者: 杜燕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首届“风情亮马律动朝阳”亮马国际风情音乐节在北京市朝阳区燕莎码头开幕。这场滨水音乐盛会将持续至10月7日,每晚18点至21点为市民带来精彩十足的音乐演出。此次活动也是2021北京朝阳国际文化旅游节分会场之一。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亮马河历史悠久,过去水草肥美风景如画。如今商圈汇集,是北京具国际风情水岸的代表之一、夜游网红打卡地,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旅游体验线路。

记者了解到,本次音乐节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联动的会场空间设计,西起燕莎码头,东至蓝港码头。在主会场,游客们不仅可以享受到动感的潮流音乐、参观创意十足的展览展区,还可品尝到各种美食和啤酒;分会场则串联起闸室光影演艺等节点,游客在乘船时可欣赏两岸风景。

音乐节主会场位于燕莎码头,从这里乘游船悠游亮马河,沿途1.8公里惊喜连连。水幕映照水岸,夜色如画,尽显亮马夜间风情;铂宫船闸前,两岸的酒吧餐厅带来不同国家风情的音乐表演;当游船进入闸室内,12分钟的演艺开创性的以多媒体手段讲述亮马河的历史、朝阳区和北京的故事;游船行至分会场,岸上设置五大互动区域,不仅能聆听到两岸动感十足的音乐,还可以观赏到时尚且国际风情十足的风景。当游船即将停靠蓝港码头的时候,还有船岸互动的精彩演出给游人带来热情洋溢的舞蹈表演。

音乐节现场还设置了创意十足的夜游打卡装置,吸引不少市民拍照留影。同时,游客可现场体验汉服带来的国风潮。

“本次音乐节横跨国庆黄金档期,推动亮马河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为促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蓄力添彩。”朝阳区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完)


推荐阅读
百年红色传承千年运河流香 廊坊打造文旅盛宴 旅发大会期间在北运河香河中心码头设置运河文创产品暨非遗精品展,同时在滨河路沿线展示大运河沿线城市非遗项目和文旅产品,在广场展示香河肉饼、中幡、通臂拳及其他城市的非遗活动,通过线下观摩和线上云观摩形式,充分展示了运河文化。本届大会紧紧围绕大运河文化主题,“百年红色传承,千年运河流香”为大会主题口号,开幕式设在运河中心码头,通过船游北运河、分享运河故事、欣赏两岸旖旎风光,充分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廊坊段建设成果、推介香河独特的文旅资源,弘扬运河通航精神。本届大会围绕大运河文化主题,以“百年红色传承,千年运河流香”为主题口号,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推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文旅产业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着力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文旅核心产品和“爆款”品牌,打造北运河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运河文化新样板,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推动廊坊文化旅游事业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首届“亮马国际风情音乐节”开幕 乘船夜游感受运河文化 首届“风情亮马律动朝阳”亮马国际风情音乐节在北京市朝阳区燕莎码头开幕。游船行至分会场,岸上设置五大互动区域,不仅能聆听到两岸动感十足的音乐,还可以观赏到时尚且国际风情十足的风景。音乐节主会场位于燕莎码头,从这里乘游船悠游亮马河,沿途1.8公里惊喜连连。
擦亮运河名片 全力打造新龙头新地标 截至目前,共完成49栋单体开挖,38栋单体基础施工,35栋单体正负零施工,23栋单体封顶。此区域整体建设进程过半,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封顶。”中建八局皂河龙运城大运传奇项目经理谢明辉介绍说,大运传奇区域共有65个单体。
济宁任城区“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夜游启动 “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济宁市古运河沿岸,周边文化资源丰富,涵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以及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空间节点,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3.2公顷。“运河记忆”项目简介“运河记忆”位于济宁市古运河沿岸,周边文化资源丰富,涵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以及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空间节点,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运河记忆”分为三期进行规划建设,一期打造南岸街步行街夜游览、水上游览、运河戏院、南岸街立面改造四个项目。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