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走进济宁 杨义堂讲述大运河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6-06 10:20:51 | 来源: 齐鲁晚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6月3日,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济宁站活动在运河书屋宣阜巷馆举行。这也标志着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发起的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35城接力活动抵达济宁。

此次活动由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合举办,济宁市图书馆、任城区图书馆和运河书屋宣阜巷馆承办。

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张康、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杨义堂、市图书馆馆长纪文杰、任城区图书馆馆长渠雅雯以及济宁市本地的文史爱好者、运河文化爱好者30余人参加活动,逾15万人次观看了网络直播。京杭大运河是济宁的母亲河,自老城穿城而过,流经微山、鱼台、太白湖、任城、汶上、梁山等6个县区。“阅读大运河”特别邀请知名作家杨义堂为大家讲解济宁与大运河的故事。杨义堂曾担任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做出努力,其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用30万字讲述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获得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工程奖。

活动中,杨义堂从历史以及文化的角度,讲述济宁与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以及济宁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他以大运河为主题的长篇传记文学新作《河道总督》已经完稿,正在修改和筹备出版中。随后,王建华及声乐团现场演唱《运河长》等运河歌曲,济宁市朗诵协会会长方明爱、副秘书长梦野共同诵读经典运河篇章,带领现场嘉宾及读者在优美的诗文诵读、音乐欣赏中一起品味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化。

活动现场还展示由济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富荣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丰伟共同创作的“阅读大运河长卷书画”。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张康向运河书屋宣阜巷馆颁发大运河阅读基地牌匾,杨义堂、方明爱、李富荣被评为“大运河阅读推广人”,济宁市图书馆馆长纪文杰向代表杨义堂颁发“大运河阅读推广人”聘书。

为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济宁市图书馆坚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打造集讲座沙龙、尼山书院、阅读分享、公益展览、征集展示、阅读竞技、馆外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全民阅读新矩阵。整合多方资源,策划推出“名家讲堂”等高端文化公益类讲座,持续开展尼山书院、图书流动服务等全民阅读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推荐阅读
京杭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主体工程完工 作为运河二通道连接钱塘江的终端,八堡船闸为Ⅲ级双线船闸,闸室有效长度300米、宽23米、水深4.2米,建设内容涵盖了水运、公路、水利、市政、房建、机电及绿化景观等众多专业,是浙江省杭州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运枢纽之一。未来,运河二通道全线通航后,杭州航区的航道等级将达到三级,千吨级船舶可以从山东直达杭州,通过八堡船闸进入钱塘江。船闸主体工程的完工,标志着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段的建设已接近尾声。
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走进济宁 此次活动由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合举办,济宁市图书馆、任城区图书馆和运河书屋宣阜巷馆承办。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张康、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杨义堂、市图书馆馆长纪文杰、任城区图书馆馆长渠雅雯以及济宁市本地的文史爱好者、运河文化爱好者30余人参加活动,逾15万人次观看了网络直播。为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济宁市图书馆坚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打造集讲座沙龙、尼山书院、阅读分享、公益展览、征集展示、阅读竞技、馆外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全民阅读新矩阵。
我们如此热爱沧州——清风“大运河”文化主题大集开启 本次市集活动融入了灯光、手作、文创、民谣、乐器、篆刻、书画、摄影、文学、古籍、手冲咖啡、生活美学等内容,以全新的业态,多元的主题向市民展示着大运河文化、沧州故事、沧州文化,为居民们带来了文化盛宴,打造了沧州人“向往的市集”。同时,让一些有理想、有情怀的自由职业艺人聚在一起回归热爱的专业,潜移默化地推广艺术大众化,实现文化的传承。新华区通过搭建“清风市集”平台,促进自由职业艺人用创新的思维把大运河文化充分展现,吸引更多居民群众关注大运河文化、关注传统手艺,进而对保护及宣传大运河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浙江杭州运河端午“走运”记:老街区不老钢铁厂上新 端午假期期间,记者也在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走运”。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也是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据了解,升级改造后重新启幕的晓风书屋,将原有的书店面积从80平方米扩大到了200多平方米,从一层楼变成了两层楼,同时利用设计将运河的河景“引入”书店。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