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运河古道 文脉传扬 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临清站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2-07-27 16:55:41 | 来源: 光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临清,这座京杭大运河岸边繁荣了五百年的城市,随着大运河复航成功,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2022年7月22日,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发起和主办的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城市接力活动正式抵达临清。

本站活动由中国外文局、新星出版社、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由中共临清市委、临清市人民政府、中共临清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新星出版社社长马汝军,山东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原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树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党委书记肖光军一行和来自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首届作家研究生班的作家,以及聊城市、临清市的领导及作家出席了活动。

图片

“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临清阅读接力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汤一原,北京市通州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炜发表致辞。

图片

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汤一原发表视频致辞

图片

北京市通州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华发表视频致辞

聊城市副市长、中共临清市委书记刘培国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赵昌军向来宾详细讲述了临清市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之后,在场嘉宾一起诵读了经典运河篇章,刘北、刘英顺、郭永亮三人被聘为“大运河阅读推广人”,临清市新华书店获评“大运河阅读基地”。

图片

山东本地作家王树理所著《临清传》

在“运河文学主题创作和对外传播会”环节,作家王树理分享了自己创作《临清传》的心路历程。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陆彩荣、新兴出版社社长马汝军出席。之后,来自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首届作家研究生班的作家和临清本地作家对儿童文学名家刘北的作品《问津渡》进行了研讨。刘北多年来深耕儿童文学领域创作,这次将大运河文化主题和儿童文学创作结合,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图片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陆彩荣发表讲话

在“大运河阅读行走”环节,嘉宾们一同来到京杭大运河元运河段,考察了宛园诗词文化、康庄国学小镇文化建设,畅游临清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景观,并向唐园镇家庭图书馆捐赠了图书。

图片

大运河阅读行走现场

聊城市副市长、中共临清市委书记刘培国表示,临清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大运河阅读推广人的支持和帮助下,继续培育本地大运河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打造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的群众基础,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全民阅读活动的积极性。(程源)(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推荐阅读
杭州运河边今年再添新地标 小河公园8月底基本完工 人行桥俯瞰效果图人行桥总平面图目前,该人行桥方案正在向社会公示中。一长一短弧线“背靠背”造型人行桥方案正在公示目前正在公示的小河公园跨运河人行桥,未来或许也将成为运河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人行桥效果图人行桥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弧线造型。
文旅融合的“运河模式” 紧邻运河的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囊括了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马产业及大运河古建筑文化园等内容,自建成运营以来,已成为我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青少年科普研学、大运河文化传承及高端马术运动传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更是运河沿线文旅融合的典范。按照沧州市统一规划,运河区坚持以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带建设为统领,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区域文化保护带和生态景观带,发展全域旅游和特色产业。运河文旅将融合文化内容,打造运河一日游旅游线路,游客欣赏运河两岸美景的同时,更能感受沧州文化。
水陆两线畅游副中心 大运河5A级景区2022年基本建成 “景区建成后,将辐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张家湾古镇等运河沿线文旅资源。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地标建筑,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燃灯佛舍利塔傲然矗立在京杭大运河北端。此外,5A级景区还将植入国际先进的智慧科技理念,打造漕粮进京、运河风韵、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大运河的古今融合。
让大运河文化绽放新时代之光 时间无言、转瞬千年,大运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绵延。帆樯林立、商贾云集,繁荣的漕运承载着人们浓浓的乡愁,更延续着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