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运河沿线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牵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享有“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十年来,扬州全市上下把文化事业发展作为扬州对话历史、立足当下、赓续未来的理想追求,持续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文化产品供给,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动扬州文化强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8月16日上午,“奋进新江苏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强省建设专场在南京举行。发布会上,扬州市副市长刘流介绍相关情况。
保护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运河文化品牌持续打响
扬州坚决扛起推动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使命担当,聚焦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定位,奋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始终致力于运河文化的精细化保护,创造性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扬州151公里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大运河沿线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始终致力于运河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加快推进运河三湾风景区核心展示园、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一年来,网络预约持续火爆、参观人数突破百万,让各地远道而来的游客充分领略中国古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前不久扬州推出“运河十二景”,评选活动吸引了各层各界36万多人次踊跃投票、5万多名热心网友献计献策,为打造扬州文旅融合新名片、弘扬大运河文化新载体增添动力。
始终致力于运河文化的国际化合作,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发展壮大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连续多年举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今年上升为国家级论坛,扬州国际文旅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扬州始终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扬州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探索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亮点,努力让扬州的文明文化在全国更有份量。
注重项目招引培育,成功举办大运河文旅发展推介大会等系列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培育休闲度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八大文化业态,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光线传媒扬州影视基地等12个项目入选省“十四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瘦西湖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邗江区沿湖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注重产业集聚发展,2021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26.79亿元,占GDP比重4.88%。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示范基地9个、规上文化产业单位512家、A级景区58家。
优秀艺术作品竞相涌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丰硕
扬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锻造扬州文化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全力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坚持文化自信,持续打造优秀文化精品。创作推出扬剧《鉴真》、木偶剧《神奇的宝盒》等经典作品60多部,舞剧《朱自清》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荷花奖”,实现了我省在“荷花奖”舞剧项目上零的突破。
坚持共建共享,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各7家,全部进入国家一级馆行列。建成城市书房60多家、乡镇文化站8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3个,“四位一体”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列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2000多场,创造性开展“绿杨人家”等主题文化活动,真正让群众文化生活“热起来、美起来、乐起来”。
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扬州本着对历史、对城市负责的态度,秉承“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全力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崭新格局。
坚定不移推进古城保护更新,颁布实施《扬州古城保护条例》,编制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工作方案,精心打造文化博览城、复兴名店老字号、实施名城解读工程,不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持之以恒推进文物保护传承,坚持“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全面实施“考古前置”工作。目前,全市拥有文博场馆149处、文保单位5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4处。
聚焦聚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稳妥有序开展文物考古及活态利用工作,建成开放大运河盐文化展示馆、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