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浙江杭州拱墅:分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福祉

发布时间: 2019-10-23 11:31:52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拱墅全区上下围绕“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做精做亮‘还河于民’文章”进行了广泛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深入的专题调研,截至目前,查摆实质问题80余个,收集群众有效意见110余条,对应出台了60余项整改举措。不少问题的解决效果,甚至超过了预期。比如,在“运河大妈”“拱宸大伯”志愿者服务队“扩充”之余,一大批新的社会力量在鼓励政策的引导下,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

“问题有大有小,有历史遗留、也有新近产生,有一些问题我们从群众意见中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法。”拱墅区主题教育办工作人员介绍说,一些较难但群众关注度高的“关键小事”,梳理后交由街道、部门整改落实。如果还不能很好解决,就作为全区整改项目,举全区之力去统盘谋划解决。

“老旧小区改造”就是拱墅区举全区之力整改落实的项目之一。“运河沿岸老旧小区不改造翻新、美好生活不被点亮,再美的景致,在群众看来也是暗淡无光的。”拱墅区和睦街道和睦社区书记周呈说到。他所管辖的和睦新村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老”小区,更是一个改造成功的经典案例。

“不能建游步道,影响一楼的隐私。”“围墙不能太高,会影响底层住户的采光。”这些激烈而中肯的意见,来自小河街道的一场“红茶议事会”,议题便是广兴新村小区改造提升方案。在现场促动师的调动下,小区党支部书记率先发言,现场30多个居民代表一下子把憋在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不仅让居民了解改造中的政策法规,也提供了一条能够提出合理诉求的渠道。”居民代表冯大姐如此评价。

“和睦新村小区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很好的样板,‘红茶议事会’走出了一条有效收集民意的路子。”拱墅区委书记朱建明说,“每个小区的历史沿革不一样,群众需求不一样,必须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才能形成‘一区一策’整改方案。”难度不小,但他们没有半点退却。职能部门一线调研、党员领导干部一线破难、资金政策一线落位,在解决“关键小事”上,他们拿出了必胜的信心。

“不管是要做内伸还是要做外延,都要以解决群众实质问题为前提、以群众的需求意愿为基本参考。”大运河文化研究会顾问洪永跃如是说:“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弘扬这篇文章,归根到底是要让更多群众分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福祉。”退休之前,他是拱墅区人大主任,退休之后,他放不下对大运河的情愫,继续投身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

据悉,主题教育期间,拱墅区还将围绕后世遗时代大运河保护措施、提升大运河公共拥有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焦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出台具体举措,主动扛起使命担当,为其赋予更多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续写“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的精彩篇章。

推荐阅读
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做好大运河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 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在大运河生态保护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出一条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协调推进、融合发展之路。
浙江杭州拱墅:分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福祉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拱墅全区上下围绕“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做精做亮‘还河于民’文章”进行了广泛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深入的专题调研,截至目前,查摆实质问题80余个,收集群众有效意见110余条,对应出台了60余项整改举措。不少问题的解决效果,甚至超过了预期。比如,在“运河大妈”“拱宸大伯”志愿者服务队“扩充”之余,一大批新的社会力量在鼓励政策的引导下,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
苏州吴中区城南街道打造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近年来,苏州吴中城南街道坚持系统性思维,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为“中心城市核”打造的重要环节,兼顾水利水运、沿线交通、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让运河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他们还把区域内已有优质文创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与大运河深度捆绑,把运河打造成一个传播平台,把区域内的优质资源推广出去。
大运河庙会杭州启幕 坐船逛庙会看非遗 ​唢呐齐鸣欢声笑,运河庙会人如潮;满目琳琅南北货,喧声鼎沸东西桥。10月17日,第六届中国大运河庙会在杭州开幕。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