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南阳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南阳篇鉴赏
在大运河之岸,在绿波浩荡的湖边,有一座小镇,没有城池,却有楼台亭阁,围设码头,均有商船停泊,这就是山东鱼台县内的南阳镇,镇旁的那条运河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为避开黄河狂涛之险而开凿的新河,称“南阳新河”。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名胜一 南阳古镇
运河四大名镇之一——南阳古镇,由东西长3500米,南北宽500米的主岛和多个自然的小岛组成的,周围碧水环抱,运河从中间穿过,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明、清时期,这个湖中的小小陆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商埠,有“晴天不见日,雨天不漏水”的说法,当时全国各地的商贾、名门云集。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明隆庆三年(1569年),黄河冲决邳州堤岸,茶城的一段运河淤塞,2000余艘漕船滞留此处,当年疏浚后运道打通,两年后黄河复决于此,运河再淤断行,严重影响漕运。河道总督翁大立首次提出开凿泇河,避开黄河侵袭,明万历三年(1575年),河道总督傅希挚复请开凿泇河,终因工程浩大艰巨而未行。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河道总督刘东星再奏开凿泇河,得准,并受命督领此项工程,工程完成未半,因病逝而辍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河道总督李化龙继续完成刘东星等几位河总未竟事业,终于完成夏镇李家口至邳州直河口这260余里的泇河运道工程,来来去去30余年。当年,三分之二的漕船走泇河,三分之一的漕船仍走黄河旧道,使国家漕运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同时商运也得到更大发展。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名胜二 南阳修船场
由于济宁至徐州的大运河经常受到黄河洪水的侵害,不仅淤塞运道阻断漕运,而且极大地损毁了许许多多漕船,这样就带动了此段运河沿途修船业的发展。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南阳篇鉴赏
画卷上河边湖滨的修船场面,就是当年被黄河泛滥所毁坏漕船正在修理的情景,有技术人员在指导,有军士在保卫,有木匠在锯木料,在锛平、在刨光、在凿眼、在弹线、在立桅、在塞油灰、在送水……人人都忙个不已,竟自干活,连那微山湖上千帆鼓荡、百舸争流的盛景和那苇浪翻腾、荷叶田田、大雁惊飞的美景也无心观赏,留给湖中客船内的君子达人去饱览而放歌泼墨了。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南阳篇鉴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作者简介: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因其曾对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自1997年始,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泱泱大国的厚重文化,在国家相关领导支持下,激发了董事长谷建华先生对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的责任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主要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历史横切面的真实的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