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北京市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拜师”颐和园,游园服务明年大升级

发布时间: 2020-07-23 14:15:16 |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 周依 | 责任编辑:

记者7月23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全市将启动城、郊公园结对帮扶工作。作为首批结对帮扶公园代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与颐和园签订帮扶协议,计划在明年底前提升公园整体管理水平,全面升级游园服务。

据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郊区公园接待游客量不断提升,部分公园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强、管理标准不高、服务设施不齐等现象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有的公园服务管理人员是郊区农民绿岗就业,服务管理技能不够专业,还有的公园卫生间、座椅等硬件设施设置不足,存在为市民服务的短板。”此次启动城乡公园互动帮扶,就是要发挥优质城市公园的资源优势,精准提升郊区公园服务管理水平。

“大运河森林公园开园已十年,原本我们在郊野公园中做得还可以,但跟城市公园相比差距还很大。昨天我们去颐和园‘拜师’,了解他们在游客接待、园林养护、保洁保安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受到很多启发。”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于东亮说,比如在保洁管理上,颐和园对每个保洁员的工作范围、每个垃圾桶多久清理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此外还包括采取限流措施期间如何跟游客沟通解释的经验等。

于东亮介绍,此次结对后,大运河森林公园将派职工不定期到颐和园学习,或挂职亲身参与管理。同时,拉出一个问题清单提供给颐和园,两家公园每个月互相交流一次,面对面解决。“计划到2021年底,使公园整体管理和游园服务水平上一个台阶。”据悉,该公园今年“十一”前将对外亮相的园艺展示也将力争“对标”城市公园。

作为此次签约帮扶方,颐和园公园副园长周子牛告诉记者,公园将凭借多年来在绿化养护、设施维护、服务管理、古树名木保护、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经验,对口帮助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提升公园的软硬件水平。近期,颐和园将组织技术骨干到大运河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研,现场考察存在的问题,并系统化地提出改进措施。

市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处长叶向阳介绍,结对帮扶工作近期将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在全市公园的互助帮扶工作中,城市公园将把自己的公园文化品位、成熟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以及服务规范、技术标准、实操要点等传授给郊区公园,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授课等方式“传帮带”。

根据方案安排,市属公园将与11个区园林绿化局结对,如天坛公园与朝阳区园林局、中山公园与门头沟区园林局结对等,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由各区内城市中心区的区属公园与近郊乡镇村的公园、重点是郊野公园结对,东、西城区园林局各选择2个区属公园与大兴、昌平2个区的郊野公园开展结对工作。

推荐阅读
河北青县:大运河荒滩变身生态公园 8月1日拍摄的青县运河滩地生态修复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河北省青县运河滩地生态修复示范区原是城区北部大运河沿线的一处荒滩。近年来,青县全面推进大运河沿线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道清淤、拆迁拆违、垃圾清理等措施,将这里打造成面积200余亩的生态公园,假山、湖泊、甬路、广场等休闲景观错落有致,于2019年投入使用。
京杭运河淮安段过闸难基本解决 为应对苏北运河低水位应急保通工作,省水利厅根据旱情、航道水位、待闸船舶数量等情况,加强用水管理,控制沿运用水,实行错峰调度,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重点工业用水需求的同时,兼顾维持了苏北运河航运水位。“船舶过闸难,难在水位低,现在这个问题基本被解决了,水位上升,我们心里就有了底,相信还在积压的船舶,会在最快时间被陆续安排过闸。8月3日18时30分,京杭运河淮安船闸上游水位9.5米,下游水位6.4米,高于最低通航水位0.4米,上下行待闸船队81个、货轮1699艘,共约2500艘,较最高峰时下降3500余艘。
常州新北区奔牛镇打造“融·美”大运河党建文化示范带 建立“红色联盟”,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探索“融入式”党建,推动党员服务转变。构筑“红色堡垒”,打造一体化党建生态圈。
鹤壁大运河文化带项目集中开工 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3个,包括浚县黎阳故城森林公园项目、淇县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项目、郑济高铁滑县浚县站浚县片区综合枢纽停车场及联络通道等建设项目。据悉,浚县拥有类型丰富的大运河遗产,涵盖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3个大类,其中黎阳故城、黎阳仓、浚县古城等已被纳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20年07月31日07:43来源: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郭戈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秦川)7月29日,鹤壁市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项目暨浚县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浚县举行。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