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发布时间: 2020-08-12 11:32:4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著名画家阿老等专家指导创作长卷

德胜门-作用

沿内城西墙北折有北城门户之一的德胜门。内城北墙无中门,仅辟两座旁门。一个在西叫“德胜门”,一个在东叫“安定门”,历来被看做北京城最重要的防御之门。德胜门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军队出征往往走此门,又被人们称为“军门”,寓意“得胜回朝”。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德胜门篇鉴赏

德胜门古迹 -钟鼓楼

站在德胜门上眺望东北,有钟鼓楼,钟楼在北,鼓楼在南。旧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再次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毁于雷击后又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后,又对鼓楼进行过多次修缮。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鼓楼以木结构为主,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12丈,整体坐落在一丈高的砖石台基上。二层原有大更鼓一面小更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大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牛皮蒙制。钟楼为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47.9米,共两层,下部为砖石台座。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一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有石阶通向二层;二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门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大钟悬挂在二层正中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各吊一根两米长的撞钟用圆木;钟高5.4米,体厚0.27米,重63吨,是中国最重的钟;钟全部由响铜铸成,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德胜门篇鉴赏

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鼓楼里边原有一个铜壶滴漏,是用来计时的。明、清时期,每天两次鸣钟,寅时(五点)称“亮更”,戌时(十九点)称“定更”,每次撞击一百零八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戌时开始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称作“晨钟暮鼓”。明、清两朝报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民们发宵禁信号,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以及城区的一千多个栅栏都按钟鼓声启闭。治安部队也按钟鼓信号盘查夜行人,对犯禁者“访缉查验”。清朝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德胜门传说-司槌狐仙

北京城市井中广为流传着鼓楼“司槌狐仙”之说。说每天敲鼓报时后,司槌官必须要把鼓槌子随手一扔,第二天鼓槌子会自动到大鼓前的鼓架子上;如果司槌官敲鼓后,认真地把鼓槌子放在鼓前架子上,那么第二天一定找不到鼓槌子。这种传说,更让古老的建筑有一种神秘之感。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德胜门篇鉴赏

德胜门人文-将领于谦

德胜门还引出一位令人怀念的历史人物,明代抗击蒙古瓦刺军,保卫北京城的爱国将领于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蒙古瓦剌部在怀来土木堡俘获英宗,随即大军压境,兵临北京城下。主战派将领于谦率领军民奋勇迎击,大战五日于德胜门外,毙敌一万余人,捍卫了首都北京。没想到,被当作人质放回的英宗皇帝,受宦官曹吉祥、石亨等和议派谗言,竟以“策动宫廷政变”莫须有罪名,将于谦杀害。临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德胜门地理 1

德胜门城楼东侧,曾是“晓市市场”,还有一堆以“晓市”命名的胡同。这里是当年重要的民间交易市场,以清晨交易得名。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成为北京假烟贩卖的集中地。德胜门城楼西侧,有胡同叫“冰窖口”,是当年宫里窖藏夏季用冰的地方,如今已改成大路,这里的彻底改造是本世纪的事情了。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德胜门地理 2

冰窖口胡同的冰厂至六十年代初期应还在使用。具体地址在冰窖口胡同与护城河之间,当时有数个长百余米宽二三十米深约6、7米的用于存放冰块的大坑。每当在北京寒风最凛冽的时节,冰厂工人们才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有些老工人甚至已取冰数十年。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工人们在寒风中用专用工具将已冻得非常厚实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之物质如稻草等将全部的冰块厚厚盖好,等至气候炎热之时,遂将存冰取出向市场供应。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德胜门篇鉴赏

五、六十年代的盛夏时节,在北京城内的副食商场,街边小店,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啤酒、北冰洋汽水随处可见。后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数百年历史的冰厂迅速消失。冰窖口胡同处的冰厂撤消后,遗留下的储冰大坑。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作者介绍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四“德胜门(下)”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推荐阅读
通吕运河枢纽引提近15000万方水 持续高强度的引提水,有效地保证了沿线供水需求和主城区生态活水畅流,受益范围辐射南通市区、通州、通州湾、海门、启东等地。8月17日,通吕运河水利枢纽提水泵已连续运行5天。8月1日~19日,通吕泵站共运行605.6台时,提水量8377.5万立方米。
苏北运河刘老涧船闸全力保障粮食运输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但今年受到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江苏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京杭运河二通道海宁段烈日下抢工期大抓进度 海宁市京杭运河二通道海宁段建设工程进入抢工期大抓进度阶段,工程一线的建设者们全力以赴战高温、斗酷暑,为尽早实现东西大道桥工程主体施工竭力抢抓进度。项目部也开展了“高温安全生产,防暑降温工作”专项活动,项目部管理人员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高温问候,将防暑降温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确保项目高温季节的做到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讲安全。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火热的施工现场中迎着高温默默工作着……路基施工少不了局部修整的工人,黑黝黝的脸庞上挂满了汗水,安全帽下的一条毛巾也已被汗水湿透。
徐工港机成套化港口设备助力京杭运河第一大港 此次所需设备的采购项目吸引了行业内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激烈,徐工港机凭借行业领先的研发技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品牌力拔头筹。发车前专业检查作为淮海国际陆港建设的重点支撑项目、国家2019至2020年推动先行实施的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工程自去年加速建设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刘卫国主持发车仪式此次成套化港口设备共有新能源正面吊1台、燃油正面吊1台、叉车3台、牵引车4台,将助力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煤炭集装箱运输。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