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擦亮千年运河的靓丽文化名片建言
——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助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武清段)规划建设记
“为更好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防范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创新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大运河武清段沿线区域应同时启动实体保护与数字化保护工作,拓展文化遗产利用路径,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近日,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召开常委专题议政会议,区政协常委赵庆友在会上的发言引起区内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部署要求。今年伊始,武清区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列为全区重点工作,启动了规划编制和相关建设工作。武清区政协围绕这个全区工作中心,以服务大局为履职要务,将助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列入全年协商工作计划,写入年度工作要点,旨在发挥政协优势,以政协之为,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为武清高质量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大运河武清段全长62.7公里,从北至南贯穿全区,流经10个镇街,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武清区政协为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主席会议成员分为4个调研组,分别带领各专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分河段进行全面细致调研,并在调研过程中做到“一清、二准、三到位”。一清,即清楚“家底”:系统整理目前有关武清运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名录,做到心中有数;二准,即准确体现武清特色和时代价值:自“潞水通漕”至今800余年,武清运河历史文化瑰宝无数。政协调研要精选符合新时代精神需求的文化,加以深入挖掘、阐释和弘扬;三到位,即对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认识到位、谋划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以运河全线为起点,向外延伸扩展。对其衍生出的如漕运文化、农耕文化、武术文化、书法文化、乡贤文化、曲艺文化、花会文化、饮食文化等,全面认识、整体看待。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以运河文化为主线,将武清地域的特色文化串珠成线,集中展示,形成独具武清特色的运河文化系统。
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武清段规划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武清区政协先后召开4次专题研讨会,分别邀请市区两级规划、水利、发改委等部门专家进行规划角度的建议论证,邀请了社科院教授、新闻媒体记者、历史研究所专家进行文化文脉角度的建议论证,邀请了区内文史学者和档案史志专家进行地域特色文化挖掘的建议论证。同时,组织常委、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考察组赴中国中上元古界国家地质文化公园和西青区运河文化公园进行借鉴学习。
据武清区政协主席乔金生介绍,为做到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全区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武清区政协在建议的整体把握上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相结合,统筹考虑全区打造优良的五大生态、武清整体发展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站在历史的角度、本着发展的眼光对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二是与全区建设公园城市、建设“京津明珠·幸福武清”相结合,对进一步提升武清的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创建美丽文明城区,在为武清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支撑上提出建议。三是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充分利用运河文化的特色优势,对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村庄环境建设进行赋能,在打造运河文化名镇、名村、名品、名业上提出建议。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武清段),对于武清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更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乔金生告诉记者,经过对委员建言的梳理汇总,此次议政性常委会议共征集到加强组织机制建设,提出成立专门规划建设办公室,将运河文化上升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加强组织保障和体制机制建设;在深入挖掘和丰富具有武清特色的运河文化上,提出系统整理目运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名录,精选符合新时代精神需求的文化,加以深入挖掘、阐释和弘扬;在规划设计上提出,打开脑袋上的“津门”,跳出武清看武清、跳出运河看运河,融合接轨周边,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注重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规划先行,避免同质化,不接地气,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永续发展;在建设实施上,提出打造好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突出体验式的文化内涵等7大方面38条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区相关部门要认真积极采纳政协建议,落实到相关规划建设中,以期早日擦亮武清千年运河的靓丽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