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有京师不能无仪真” 扬州这段运河太牛了!

发布时间: 2020-10-15 11:28:08 | 来源: 扬州晚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你知道仪征运河在京杭大运河中历史地位吗?正是依靠漕运盐运,这个唐代的小镇,到宋代已发展成“风物淮南第一州”,甚至“有京师不能无仪真”之说。昨天,广陵书社出版的《仪征运河和漕运》,首次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仪征运河的前世今生。

《水经注》最早记载

从仪征引江水救活了邗沟

仪征运河,在我国地理名著《水经注》中就有记载,“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说的就是东晋永和中,邗沟口门淤段,在今仪征设欧阳埭,引江水入埭,六十里到达今天的扬州,救活了邗沟。至此,邗沟西延至今仪征,成为邗沟南端的入江段。河以埭名,史称欧阳埭。

随着朝代更替和时势变化,河名多变,有“漕河”“官河”“淮南漕渠”“真楚运河”“淮东漕渠”“仪征运河”“南河”“仪河”“里运河”“古运河”“盐河”等。历史上仪征运河与大运河联系紧密。随着邗沟称谓的变化,仪征运河也就成了真楚运河、淮南运河、里运河等运河的南段,始终与邗沟、隋唐运河、京杭运河同脉。1959年,大运河改道由六圩入江,改称“仪扬河”。后湾头至三汊河称古运河,故今仪扬河东自三汊河,西至泗源沟。

《仪征运河和漕运》的作者宋建友和宋炜在水利部门工作,潜心研究地方水利史和大运河文化。宋建友介绍,该书按照朝代分篇叙述,以时间为序,用史实说话,讲述仪征运河的水道变迁,水工建筑兴废,制度更替,重要水事等,并以一定的篇幅介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概况,清晰地表明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对历史悬疑问题如“江都故城”、古邗沟“旧江水道”、隋唐时期的“扬子津”等也作了探讨。

有京师不能无仪真

东南漕粮由仪征转达京师

宋建友告诉记者,仪征运河当初运行时,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特殊时期,主要是运兵和输送给养为军事服务。大唐转漕东南,仪征运河北通运,南入江,下连京口(今镇江)江南运河,上接湖、广、江西运道,起着转输纽带作用,比瓜洲运河(伊娄河)早了近四百年,开创了东南漕粮由仪征运河转漕抵达京师的历史,也为宋、元、明、清开创了漕粮输送京师的先河。

仪征运河在盐运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唐起,仪征是淮南盐集散地。宋时,通泰各盐场生产的盐运到真州(建安军),年转运量为7810多万斤。元时,真州盐运办课总额达一万锭以上,与杭州及其附近的两处一起,成为全国之最。明时,淮南盐“十居七八,通赴仪真批验掣割,商贩江湖。岁课增至七十余万引。”清代,每年在仪征所检核的数字是淮盐引额的四分之三,达一百余万引,即二亿二千多万斤。

仪征运河始于晋,扩于隋,兴于唐,盛于宋,延于明清,流淌了一千多年,作为入江口门,漕运咽喉,对巩固稳定国家政权和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居功显赫。

推荐阅读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门(上)”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
抓好大运河文旅融合的五个着力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这是继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之后,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
嘉兴市政府常务会议组织学习《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10月14日,嘉兴市人民政府市长毛宏芳主持召开八届市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会议第一阶段,对《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专题学习,并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张硕领学。
“有京师不能无仪真” 扬州这段运河太牛了! 你知道仪征运河在京杭大运河中历史地位吗?正是依靠漕运盐运,这个唐代的小镇,到宋代已发展成“风物淮南第一州”,甚至“有京师不能无仪真”之说。昨天,广陵书社出版的《仪征运河和漕运》,首次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仪征运河的前世今生。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