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琴声灯影运河来,大运河皮影艺术馆落户通州台湖镇

发布时间: 2020-12-10 16:11:46 | 来源: 潇湘晨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12月4日,通州区台湖镇双益发文化园内,一派热闹景象。“大运河皮影艺术馆”在此正式揭牌,大运河皮影艺术展(预展)同时开展。通州大运河皮影艺术馆馆长王熙告诉记者,此次预展共收集了大运河沿岸及周边9个省份的特色皮影艺术品参与展出。

大运河皮影戏艺术展

说起皮影戏和大运河的渊源,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策展人林中华如数家珍,“京杭大运河沿岸是我国皮影艺术重要分布区,有多个流派皮影文化遗存,由北向南分布着京城影戏(东派、西派)、滦州影戏(冀东影戏)、冀南影戏、山东影戏(济南、泰安、枣庄)、中原影戏(信阳罗山)、南京皮影戏、浙江海宁影戏以及上海七宝影戏,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艺术,造型不同,腔调各异,表演方式也各具特色,但是梳理一下,却不难发现从江南到燕赵,南北迤逦的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大运河很可能是各地皮影艺术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

王熙表示,皮影戏始于汉唐,在上千年的传播时间里,除了“旱路往来”途径外,还有“水路舟楫”途径。“运河码头,商旅往来繁华,为皮影艺术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运河上的往来的船,很可能成了皮影戏南下北上的重要载体。”

北京大运河皮影戏剧团正在表演皮影戏

活动现场,来自龙在天皮影剧团的“袖珍人”表演者们还献上了以郭守敬为主角的皮影戏,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这位元代科学家当年修治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的功绩,受到了现场嘉宾的热烈欢迎。

王熙表示,2021年,通州大运河皮影艺术馆将计划联合京、津、冀、鲁、苏、浙、皖、豫、沪等大运河流域周边省市区进行皮影艺术品巡回展出。“我们将大运河与皮影艺术研究的初步成果,展现给观众朋友,让大家更多了解大运河,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保护非遗文化的自觉性。”

 

推荐阅读
精心打造苏州“运河十景” 让文化名片活起来火起来​ 苏报讯(记者赵焱)昨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许昆林专题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和水环境建设工作,沿大运河苏州段由北向南,乘船考察了两岸风貌和稻香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横塘驿站、宝带桥等五个规划建设中的苏州“运河十景”景点。在调研中,许昆林强调,苏州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要突出文脉传承,大力抓好运河文化发掘、遗产保护等工作,精心打造40公里苏州核心段,持续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促进文旅产业加快发展。他指出,要在做好宝带桥本体提升的基础上,精心推进蠡墅老街等周围片区的开发利用,打好文化牌、提升影响力,将宝带桥区域打造成为大运河苏州段的标志性打卡地。
未来京杭大运河将添“双龙腾飞”新景观 记者昨天在万福快速路施工现场采访时看到,经过施工人员的奋战,万福快速路建设重点节点工程跨京杭运河大桥,完成两侧钢桁架吊装,开始吊装中央部位钢桁架,万福快速路跨京杭运河大桥上部钢结构施工迎来新阶段。跨京杭运河大桥为扬州万福快速路项目的节点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224米,设计时速为80公里,为连续下承式钢桁架拱桥。”中交二航局万福快速路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为确保首节钢桁架吊装工作有序开展,项目部成立了专项施工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筹备会并进行吊装试验。
镇江: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三好生” 现在,江苏正在实施苏南运河四级航道升三级航道工程,江南运河正向着现代化、生态化、信息化、航运高速化迈进。2007年,市交通部门启动苏南运河镇江段四级航道改三级航道建设工程,对镇江段运河实施分期、分河道整治建设。镇江市委书记、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马明龙今年五月份疫情过后就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部署要求,紧扣“江河交汇山水名城”的城市定位,围绕“江河交汇津渡文化示范区、古今水利航运科技文化体验区”的目标定位,积极构建“三园两带十六点”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全力打造特色、走在前列。
千年运河焕发崭新活力 河道生态美观、文化遗产美丽、人民生活美好、文明交流美妙,这是沿线群众对大运河的期待,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新发展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冬意渐浓,江苏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里,满载着游客的“水上巴士”来回穿梭。河道生态美观、文化遗产美丽、人民生活美好、文明交流美妙,这是沿线群众对大运河的期待,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新发展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不久前,在扬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