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百年变迁 老照片里的大运河畔网红打卡胜地

发布时间: 2021-02-18 17:19:15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谈起北京城的营建史,不少人都知道一句老话:北京城是漂来的。一个“漂”字,足见旧时古都的存在何等依赖于流淌了千余年的大运河。可惜,由于清朝中后期连年失修,河道断航,大运河昔日的繁盛景象逐渐消失,一度被遗忘在历史深处。

直到近些年,随着遗产保护、环境整治、水系治理等工作全面实施,“千年运河”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才被越擦越亮。最近举办的首届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就为市民奉上了一道运河文化大餐:运河沿线七个区的“网红打卡地”集中亮相,为市民游玩留影提供了好去处。

众所周知,大运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经长河,引入积水潭(今什刹海),经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不过,运河沿线如今还有哪些古迹可以游览,恐怕知道的人不多。此次文化节就把这些散布各区的运河“遗珠”穿起,作为“网红打卡地”集中推介:通州区的燃灯佛舍利塔,西城区的万宁桥(澄清上闸),东城区的春风书院·南锣鼓巷馆(玉河故道、玉河庵),海淀区的昆明湖,昌平区的白浮泉遗址等。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份“网红打卡地”名录,欣赏一下老照片中的运河旧日光景吧。

瓮山泊,即今天的颐和园昆明湖。元朝郭守敬主持漕运,将昌平白浮泉水作为引水起点,然后“西折而南”,再截取西山一带的玉泉等水,汇入瓮山泊,作为大运河的补水源头。明代先后在瓮山泊一带修建了园静寺及好山园行宫,改瓮山泊为西湖。当时,作为皇家风景区的西湖已被誉为“壮观神州今第一”。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贺生母六十寿辰,又在此大兴土木,建成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并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为了控制水量,乾隆帝还在湖东筑坝,在绣漪桥下设了水闸。此次文化节,昆明湖、绣漪桥以及颐和园铜牛均入选“网红打卡地”。摄于上世纪30年代

拍摄于19世纪70年代的清漪园十七孔桥和铜牛,图中可见铜牛基座周围被毁的栏杆、昆明湖上的芦苇,曾经繁盛无比的皇家御苑显得一片萧瑟。

民国时期的昆明湖一角,远处可见十七孔桥,拍摄者刘半农是中国第一个业余摄影家组成的艺术联盟北京光社的成员。

元代大运河从瓮山泊流出后,就从和义门(今西直门)进入了元代漕运的总码头——积水潭。鼎盛时期,元代打造了8000多艘运河漕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自江南而来的漕粮运到积水潭码头。漕运不仅便利了交通,也繁荣了元大都的商业,积水潭附近的烟袋斜街、钟鼓楼一带客栈、酒肆、茶楼、勾栏林立,可谓盛极一时。元代黄文仲作《大都赋》形容:“华区锦市,聚四海之珍异,歌棚舞榭,造九州之秾芬。”不过,明成祖定都北京后,考虑到皇城的安全,不再允许漕船入城,积水潭从此成为一片没有活水的内湖。积水潭码头被废弃后,湖泊逐渐淤积缩小。这些淤积起来的土地,正好是种植水稻的良田。从明代开始,积水潭附近出现了大量的稻田。图为1940年代正在收割装运的积水潭稻田。

万宁桥,也叫后门桥,位于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此桥始建于元代,如今仍俯卧在桥下北岸的那只镇水石兽,是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万宁桥下设有元代大运河的一道重要水闸——澄清上闸,从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经过通惠河入城后,要进入积水潭码头,必须从万宁桥下经过。图为地安门外的火神庙牌楼老照片,远处为鼓楼,近处为万宁桥栏板

1805年《唐土名胜图会》中的万宁桥。


玉河在元代是通惠河的一段,这条河道修通后,大运河北端得以延伸到城内积水潭。明代时,运河终点东移至大通桥,一般将积水潭出万宁桥、过东不压桥、至大通桥的一段河道称为玉河,大通桥至通州的一段才称通惠河。此后,玉河水量逐渐减少,到民国时期,玉河基本干涸,成了泄洪的臭水沟,后被逐段改为暗沟。如今,随着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的开启,从万宁桥至东不压桥的玉河北段故道在消失半个世纪后,已经重见天日。图为1880年左右的中玉河桥

1905年左右改造后的中御河桥。

1925年左右从城墙北望御河,河道已经盖板,改成花园。

永通桥,因坐落于通州旧城西门外八里,俗称八里桥。晚至清代,大通桥以东至通州的运河仍能通航,矗立在通州城西的永通桥就成了通往北京城的必经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自大沽口登陆,进至通州,在永通桥驻防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就在这里,率领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力图守卫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落后的大刀长矛终究敌不过先进的火炮子弹,北京城最终被攻破。图为1860年英法联军随军记者比托拍摄的永通桥

19世纪末的北京通州永通桥

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该塔是通州老城的地标建筑,也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标志。清诗有云,“运河遗迹何处寻,一支塔影认通州”,据说当年的船工,一路沿运河运货载客十分辛苦,只要远远看到夕阳下一座高大的塔影,就知道辛苦的旅程即将结束,通州就在前方。图为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拍摄的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此片也是北京最早的照片之一。

1900年大运河上运送美军装备的平底帆船。庚子事变中,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用平底帆船搭载辎重,沿大运河向北京进发。詹姆斯·利卡尔顿摄

通州运河盛景。拍摄者站在今潞河镇杨坨村附近河边面西拍摄。图中一艘摆渡船正行驶近岸,船上乘客拥挤。另一艘货船蒲帆张起,船夫正在努力摇桨。

图 |通州区图书馆、韩立恒、旧影志、夏凡等

 

推荐阅读
发挥运河航运优势 做大做强济宁市物流产业 要把港航产业作为物流业的牵动性产业,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加快集装箱港口建设进度,为济宁市港航物流转型升级、京杭运河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大对重点港口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强力推进港口自动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加快建设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港口,为推进济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要对标国际一流内河港口水平,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深入研究做大做强运河物流的具体措施。
百年变迁 老照片里的大运河畔网红打卡胜地 明代时,运河终点东移至大通桥,一般将积水潭出万宁桥、过东不压桥、至大通桥的一段河道称为玉河,大通桥至通州的一段才称通惠河。万宁桥下设有元代大运河的一道重要水闸——澄清上闸,从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经过通惠河入城后,要进入积水潭码头,必须从万宁桥下经过。图为1860年英法联军随军记者比托拍摄的永通桥19世纪末的北京通州永通桥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碑刻中的扬州大运河 刘凤诰殁于扬州,其诗文、书法与园林、碑刻一道,铭记着运河流过扬州的美丽过往。运河园林:沿岸独特的文化风景水是运河奔流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大运河沿线城市往往水网密布,扬州城也不例外。《个园记碑》嵌于扬州古城东北隅、运河沿岸著名的私家园林个园“抱山楼”中。
运河博物馆举办木版年画制作活动 提及木板年画,聊城人都不陌生。一张年画要经过画稿、抽线、刻版、印刷、彩绘等数道工序,难点在于抽线,只有线抽好了,雕刻才能有迹可循。年画有着美好的寓意,其实传达的就是农家人心中的一种信仰,以拜老天爷的形式来祈祷平安、丰收等。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