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开馆迎客实行“全员预约机制”

发布时间: 2021-06-08 14:29:52 | 来源: 中国江苏网 | 作者: 史盼盼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开馆迎客。市民游客入馆参观该如何预约?进馆参观有何注意事项?记者昨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实行“全员预约机制”,试运行期间每日限额10000人入馆参观,本月16日开馆首日限5000人预约进馆。

如何预约

可进入微信小程序在线预约

根据官方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参观指南》,个人和团队可通过“文旅壹卡通”微信小程序预约进馆。记者体验发现,只需在线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随后对参观日期、进馆时间以及参观观众进行选择,再点击“立即预约”,便显示预约成功,整个过程便捷顺畅。

据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门票按上下午限流,持上午门票须在当日13:00前进馆,持下午票须在当日16:30前进馆。线上预约以时间先后排序,约满为止。若线上约满,现场将无预约名额。

进馆须知

凭预约二维码或身份证/市民卡进馆

疫情期间,市民游客须在安检处出示“苏康码”,凭预约二维码或身份证/市民卡(一代或二代)进馆。进馆时需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物品安检。

需要提醒,观众前往大运河博物馆参观请务必带好本人身份证。如需带尚未办理二代身份证的未成年人进馆参观,需按身份证号在线上进行预约,每个账号最多可预约5人参观。

进馆参观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记者了解到,馆内禁止吸烟,禁止触摸展品;在展馆内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和三角架等器材;大件行李不得带入馆内,服务台可提供寄存服务;不得将各类管制刀具、打火机、危险品及宠物带入场馆;参观车辆应在停车场指定位置有序停放;酗酒者、衣容不整者、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且无监护人陪伴者谢绝入馆。

 

推荐阅读
保护流动的文化,古运河重展新颜 检察机关主动融入国家大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引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办案优势,保护运河生态环境。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督促保护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在厘清监管职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推动相关行政机关凝聚共识,共同制订整治方案,联合开展专项治理,消除水上安全隐患。扬州市广陵区检察院通过向相关部门发送检察建议,督促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开展立体整治,恢复了谢馥春旧址及运河古渡周边环境。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开馆迎客实行“全员预约机制” 记者昨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实行“全员预约机制”,试运行期间每日限额10000人入馆参观,本月16日开馆首日限5000人预约进馆。进馆须知凭预约二维码或身份证/市民卡进馆疫情期间,市民游客须在安检处出示“苏康码”,凭预约二维码或身份证/市民卡(一代或二代)进馆。记者体验发现,只需在线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随后对参观日期、进馆时间以及参观观众进行选择,再点击“立即预约”,便显示预约成功,整个过程便捷顺畅。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开建 在淮北市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柳孜运河遗址区建设”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按照《方案》要求,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记者近日从淮北市发改委获悉,总投资5.7亿元的“国家文化公园——柳孜运河遗址区建设”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实施阶段,这标志着我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在淮北正式开工建设。
“追寻生态大运河”山东媒体行|山东:让千年古运河美如画卷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太白湖新区分局局长贾治胤告诉记者:“为从根本上改善老运河水质环境,确保老运河入南四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老运河尾水截流人工湿地工程采用表面流湿地工艺,利用老运河新建橡胶坝抬高河道水位,拦蓄老运河尾水,并引入工程区,通过在工程区建设表面流湿地,使湿地进水均匀流经整个湿地区,经净化后进入老运河下游河道,实现每年削减CODCr121.8吨、NH3-N24.4吨。侯翠荣告诉记者:“山东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求实现大运河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把大运河山东段打造成山清水秀、绿色宜居的美丽运河”。卫运河油坊桥断面为聊城市出境国控考核断面,针对卫运河重点问题,聊城市大力开展水源替代、除氟工程建设和生态基流保障等重点工作,2020年卫运河油坊桥断面超额完成消除劣Ⅴ类水体目标,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实现了水质提升,推动了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